-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音乐文化浅析.doc
彝族音乐文化浅析
从民族源流学研究来看,西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便有土著居民生存,现在彝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古代氐羌系统民族的分支,其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故其民族形成沿横断山脉纵列河谷从北向南分布的特点。这与彝族从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极为吻合。从我国现存最大的川南彝族聚居区来看,他们主要聚居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一些彝族小聚居地。“其所居,崖险箐深。”关于彝族居住环境的险峻,《两朝平攘录都蛮》有所描绘:“地界川贵,险据万山,三面阻夷,其窟穴为九丝,山形盘礴岪郁。上修广可容万灶而四嵎峭崖,崇峦壁立。外限深箐,为蛮中天险(或云昔人以丝从高阜围之,九两方匝,故得名)。其外东北为鸡冠岭、都都寨、凌霄峰三冈,皆峻壁数千仞。拔地而起,旁仅窄迳。行不得列骑,中间陇坂幽筱,虺蟠蜿引,凿空而后可度。三山鼎立,为九丝外障。入九丝所必由,令人守其上,则十万之众,势难飞越。舆地约四五百里,而连属者二省,切近者七邑。”由此可见一斑。现存凉山彝族聚居区凉山山脉由东而西,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海拔约300~5959米,地表高差悬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将大凉山脉分割为条状,向南展布,从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高山峡谷。[而泸州古蔺、叙永彝族主要聚居区,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赤水河流域上游四川盆地南沿向云贵高原抬高地带,史称夜郎、乌蒙、茫部地区,海拔约800~1700米的高寒山区。可见,川南彝族整体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高山险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狩猎及山地农耕生活使川南彝民养成了强悍的性格。而高山深谷、四周闭塞,又使他们较长时间保留了远古民族豁达善舞的风尚。古人云:诗以言志,歌以传声,舞以动容,乐以击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生存环境如何改变,彝族先民始终不渝地保存着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并不断自觉支撑着族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彝族民间音乐成为川南地区彝族文化上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川南彝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厘清川南彝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彝族的迁徙发展史,因为川南彝族作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历史和彝族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彝族族源说,目前主要有“北来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云南土著说”则认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先民的发祥地,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境外各地彝族皆发源于云南的土著居民。但学术界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按“北下”迁移这一学说。氐、羌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就已屡见于史册。《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氐羌先民早在史前到战国秦汉时期,从中国西部高原经松潘草地到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又沿岷江和大渡河(其后转安宁河)河谷南下,而达云南的鲁甸、昭通、昆明、大理及贵州毕节等地,通向西南的广大地区。关于这一说法,古文献《后汉书西羌传》上有羌人南迁的较早记载:“羌无戈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迹,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其中“旄牛种,越嶲羌”,就是彝语支各族的先民。彝族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沿大渡河及安宁河至滇东、黔西及昆明一带,最后在滇、川、黔、桂定居下来,完成了游牧到农业定居的转变。长期从事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蓝勇先生用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结论,结合考古学和现代人类学的资料去分析民族源流及其民族文化,探索其民族源流的地理特征,也认为彝族的遗传位置在中国西北的北部地区,民族确有从北向南迁移过程,属藏缅语族,是古氐羌系族后裔。且从现在对彝族体质人类学、遗传拓扑学的研究表明,彝族中存在“黑彝”和“白彝”之分,从体质特征上讲,“黑彝”更有明显的西北亚人种特征,而历史上“黑彝”多以奴隶主的身份出现,可能就是彝族最早的主休民族核心,而“白彝”可能是后来的迁徙过程中融合进去的。川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从其族源及迁徒发展来看,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变迁,抑或与汉、藏、回、蒙古、苗、傈僳、纳西、布依、傣、壮族等多民族杂居,虽不同的信仰、文化历经碰撞、融合,但彝族独特的文化最终得以发展。一代代川南彝民以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或口口相传先民迁徙的足迹,或颂扬彝民的勤劳勇敢,或表现劳动的五谷丰登,或聆听生活的酸甜苦辣,或反映历史传说,或象征幸福爱情,用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心中的喜怒哀乐。
二、川南彝族音乐的民俗文化背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