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母性光环下的摩梭歌舞
摘要:一个民族的歌舞,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精髓。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母性光环下的摩梭歌舞具有独特的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母性色彩,反映“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
关键词:摩梭歌舞;女神崇拜;泸沽湖;母性
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在这个多民族聚集地,摩梭文化先后融汇了藏、蒙、彝、纳西、普米及汉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
摩梭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虽被划归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纳西族和蒙古族),但他们有着摩梭人共有的语言和习俗,有着相同的节庆祭祀歌舞、习俗礼仪歌舞、宗教祭祀歌舞。据统计,摩梭人有传统歌舞70余种,传统民歌有歌唱摩梭创始祖先“朝枝鲁亦”的歌、山歌、情歌、劳动歌、礼仪歌等,流传最广的歌曲有《阿哈巴拉》、《格姆女神的颂歌》、《花楼恋歌》等。原生舞蹈多姿多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较普遍的有“甲搓体”舞、纺麻舞、战争舞、宗教舞等。
一、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歌舞
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活动有转山节、转海节、祭祖节、牧神节、摩梭春节、布谷鸟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祭太阳神节、端午喝汤节、扎美寺法会等,这些节庆祭祀活动总是与歌舞相伴。活动中最隆重的当属转山节(“格姆古”),也称狮子山祭,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带上美酒佳肴,骑马或徒步云集成队,前往朝拜心中的女神——格姆山。传说此山是一位摩梭姑娘的身体附化而成,其灵魂变成了身着白衣裙且骑白马的女神,为众山神之主,她常年飘巡于格姆山上,管理着泸沽湖畔的人畜和庄稼。周围几座被称为“男神”的山峰,都是女神的“阿夏”(摩梭语意为亲密伴侣)。朝山者叩拜女神,祈求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达巴(摩梭达巴教法师)和喇嘛也聚集于此念经拜佛,祈求佛神帮助格姆女神保佑摩梭人。他们跳着狮子舞欢迎女神降临,唱着《格姆女神的颂歌》:黑底罗,格姆罗,你头上绕着什么帕子?我是罗,格姆罗,五彩云霞是我头上的帕子。……[1]颂歌歌词极尽赞美,一问一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感情色彩强烈,颂扬性的旋律洋溢着摩梭人特有的抒情气质,表达了对格姆女神的感激之情。
摩梭人能歌善舞。“转山节”中,当人们朝拜格姆女神山后,便在山脚下狂舞欢歌,通宵达旦。他们跳古老的牛头马面舞,凤凰舞,跳锅庄,对山歌、唱情歌,与长期或临时的“阿夏”野营露宿。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锅庄舞。锅庄舞因围绕锅庄石(或三角铁架——炊饮用具)载歌载舞而得名,锅庄上面是被称为“冉巴拉”的火神,火神是母性的象征。摩梭人的锅庄舞围绕火神集体起舞,以示对母性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敬。锅庄舞一般分为快、慢两部分,快舞动作矫健奔放,慢舞动作徐缓抒情。锅庄舞盛行于泸沽湖周围的各个民族中,是“茶马文化”遗留的产物[2]。与转山节相似的有“转湖节”,传说转湖能带来吉祥、健康、幸福,摩梭人祭拜被称为“谢纳米”意即“母海”的泸沽湖,母海的乳汁养育了世代摩梭人。
在以转山节、转湖节为代表的节庆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世代哺育着摩梭人的奇山异水,皆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保佑着如梦如幻的“女儿国”,从这些具有母性色彩的歌舞中可以看到女神崇拜在摩梭人心中的地位。
二、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
由于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诸如穿裙歌、情歌、花楼歌、婚嫁歌、苦情歌、哭丧调、两兄弟、窝热热以及与劳动有关的歌,如修房歌、奠基歌、劳动歌、劳动之余所唱的“唱花”等。按走婚习俗,摩梭人凡年满13周岁时,就要在母屋的火塘边举行成丁礼,当地人称为“穿裙子”(女子)和“穿裤子”(男子)。摩梭人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向火塘磕头跪拜,求得不愁吃穿,牛羊成群,谷子满仓。成丁礼上由长辈或达巴唱穿裙歌。成丁礼后,意味着婚姻生活的开始,摩梭少女可在自己的花楼接待“阿夏”。初次来访的男子,要以情歌相互对答。阿夏制下的“阿夏情歌”和安达制下的“安达情歌”主要有“情歌对唱”(哟比)、“哎,我来了”、“阿注那打加”、“金雀银雀在一起”等。流传最广的情歌《阿哈巴拉》有三种旋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