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变迁 [提要]本文考证了渭南、华县之间的赤水河“桥上桥”的建造年代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确证下桥始建于清初(1667年),上桥则建于清朝中叶(1832年).赤水河中上游的过度垦殖和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下游河床泥沙淤积,形成了地面悬河,原赤水桥为泥沙淹塞,失去功能。故不得不在桥上建桥。桥上桥的形成是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和标志。 [关键词]赤水河桥上桥坡降悬河生态环境 陕西省渭南和华县之间的界河名赤水河,东、西两岸各有一座同名小镇分属两地。数千年来,一直是陕西关中东去中原的关陕大道必经之地。古往今来,经过的商旅行人、铁骑战车不计其数,如今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连接两岸而结构独特的古老石桥依然屹立,见证着千百年来人事休咎和环境变迁的历史。 石桥结构的独特之处是它由上、下两层相互对应的桥拱和桥面组成了罕见的“桥上桥”。桥面东西长70米,宽5米。上桥九孔,下桥八孔。全由材质、尺寸和加工方式相同的灰白色花岗岩石条砌成。拱形桥洞各高3.5米,宽3.4米。上、下桥的桥柱、桥洞垂直对应。形状、大小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上桥桥面两侧各砌有高一米左右的石质护栏,栏外有九条雕刻精美的石龙,分别镶坐在每个桥洞的拱顶,龙头朝南,吮吸着上游南来的洪水;龙尾向北,指示着下游人渭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日见繁荣,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古镇焕发了青春,石桥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桥上桥的独特结构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旅游者接踵而至。桥上桥也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有关桥上架桥的原因及其历史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是石桥建于明代,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当地在特大地震的极震区,石桥下陷,震后在其上架设了上桥;另一种说法也认为下桥建于明代,上桥则是文革时期所建;第三种说法是:下桥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据《续华州志》记载,下桥重修于清康熙六年,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一场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埋了桥眼,才在下桥上增修了上桥”。根据对有关历史资料的考证与分析,上述几种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一赤水河桥上桥建造年代考证 1.明朝赤水河上没有石桥 曾任明参议的渭南籍人南轩写有《赤水隈记》:“赤水界于渭、华之境,滨水而居者为东、西镇,往称膏腴。顾自嘉(靖)、隆(庆)中,奔流数薄,堡、墉渐圮,迤北尤冲决甚,垅变为沙汀。田日瘠而赋猶取,民殊苦之。县令张栋乃筹费筑堤,以通灌溉……”张栋于明万历年间任渭南县令时筑堤,文中没有说到河上有桥。 明神宗万历卅年,北直隶人王九叙以进士接任渭南县令,见到县城西门外沈河上无桥,过往行人只能徒涉。沋水“旱则成陆,涝则建瓴。其波涛泛溢,视渭加险焉。异时徒杠与梁,虽未病涉,至夏则飘飘付东流耳”,为长久计,遂于次年动工在沈水上“创以石桥”,并于卅五年竣工。万历卅八年继任的县令杨所修又加长了桥身,从此行旅称便,“益称永赖,赤水宜仿为之”。可见沈水石桥建成后,赤水河上仍无石桥,因而才有“宜仿为之”的建议。 在现存各种版本的华县地方志书中,《华州初志》仅介绍了河名“赤水”是因“周处斩蛟”使河水变赤而得名;《续华州志》中介绍遇仙河“河昔有榷无梁,涉者病之.前郡侯(康熙元年至八年知州王潞)命诸生李明达、乡耆戴永才北伐山石,砌为桥焉”时,还有“灌水(即赤水)昔亦无梁。吐纳乱流,渺橸涨溢”。 清代时华县属同州府辖区,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版《同州府志·白公桥》也有“华州西灌水上昔无梁。顺治庚子,诸生姚(樊)中杰等创”。 综上所述,顺治庚子(1660年)以前,赤水河上没有任何桥梁,更不用说石桥了。 2.下桥始建于清初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版《新续渭南县志·赤水桥》一栏:“顺治庚子(十八年,即1660年)诸生李若兰、樊中杰等十余人创修(石桥),费不给。中丞白如梅捐千金,成于康熙丁未(1667年),号白公梁。”文中明确地指出这时所修的石桥是创修而不是重修;《三续华州志》也简要地记叙了下桥是“自康熙丁未,中丞白公捐金创建”。 《续华州志》记载最详:“有诸生李若兰、渭上诸生樊中杰、姚文英,耆民王希龙……之属。于顺治庚子鸠工命匠,驱石含木,方次第以就大观。则费尤虑其弗给也,中丞白公慨输千金。命渭南县丞孙公、州同知董公督理茸治。而梁告成于康熙丁未(六年,即1667年)。于是民佥曰白公梁。”这就是下桥的来历。 3.上桥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 《新续渭南县志》记叙了下桥建成后,“至道光中百六十余年。河身渐高,堤累决。壬辰(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郡侯张公禀于道宪,捐集多资。派武生梁清选、耆民马声远督修。共九眼,旁设石栏”。《三续华州志》对修建上桥的原因叙述更详:“至道光中百六十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