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题目 农民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院系名称 文理学院 学号 2009301010134 班级 0901班 下达日期 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 学生 李蒙 导师 翁菊芳 起止日期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思想,写农民生活的作家 [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刘卫国.跟不上方向的作家—论赵树理的当代境遇[J].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五期,第47卷
[3]杨丽.从“三仙姑”形象透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9月,第25卷(第三期)
[4]刘清生.赵树理“问题小说”的深度解读[J].铜凌学院学报,2006,第四期
[5]魏红梅.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节”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第四期
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 工作任务 起止日期 序号 工作任务 起止日期 1 选定论文方向 2012.9 6 修改论文大纲以及题目 2013.3 2 提交论文选题 2012.11 7 提交初稿 2013.4.15 3 阅读相关文献作品 2012.1 8 论文定稿 2013.4.26 4 确定论文题目 2012.2 9 论文排版装订 2013.5.12 5 提交论文大纲 2012.3 10 答辩 2013.5.18 任务接受人(签字)
年 月 日 任务下达人(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二、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李蒙 所在院系 文理学院中文系 所在班级 汉本0901 指导教师 翁菊芳 学生学号 2009301010134 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 开题时间 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 农民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文献综述:
“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原解放区作家占有着主导地位,他们大多数人熟悉的是农村生活,在他们思想深处文艺为人民服务被理解成为农民服务,他们多年来追求的文艺大众化,更确切地说是文艺的农民化。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赵树理小说作品与政治也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人是活宝”。中国是人口大国。他描写的主体都是承受了封建蚕食受到封建荼害的乡村农民。他所写的都是农民的现状,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在国家政策国家各个条令实行时农村发生的事件。赵树理叙写出的农村生活带有北方农村特别是山西偏远地区的风味与气息,是中国农村社会一个具有概括力和浓缩性的样本。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并未如鲁迅一般站在高处俯瞰人民,而是从平视的角度并且自觉地将农民的命运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的相连,并且在小说中始终关注农民的现实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他通过写作引导新政权与政治力量为人民服务,努力改善农民的境遇。赵树理开创的使小说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斗争的写作方式,为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这种为现实问题出答案的问题小说创作方向差不多成为后来“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写农村小说的模式。
赵树理在中国1940—1960年代的文坛上几度沉浮,最终以悲剧告终。他的问题小说在写实的同时,也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一笔带过,一些政治问题反应不够尖锐。赵树理在小说中反复叙述“农民中国”的渴望和焦虑,他无法将自己超越于农民之上,其执著与局限同在,热情与困境同在,审美价值与历史遗憾亦同在。
在80年代,对赵树理的评价,由“文学的方向”遁入“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政治的“吹鼓手”“传声筒”的泥沼,使他成为十七年文学缺乏艺术水准的代表。反对赵树理作品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一是问题反映的不够深刻,作品中没有刻骨铭心的人性的反思,也没有激烈的斗争,问题过于容易解决;二是“问题小说”服从政治的倾向。那么他的作品是否真的如反对声音所言呢?
本文拟对赵树理问题小说题材来源作深入的透析,也试图在作家创作与时代现状互为交织中,重新解读赵树理问题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创作的偏失,浅析赵树理的农民文学。
开题报告(正文):
一,选题背景
历代以来的作家们都带有一股“铮铮傲骨”与“清高”,不自觉的会表现出对基层社会,不符合流行观点的作品不屑与傲慢。直至今日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让人世人饱含着敬意,更受到人民的尊敬。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存在,他来自农村来自基层,获得一定地位却一直投身农村与基层。五谷杂粮,他勤耕种,不是附庸陶渊明的超脱,他就是实在的填饱肚子。或许白天在田埂里,挽起裤脚,任泥巴裹满小腿,深弯着腰忙播种,夜晚则燃着一盏小油灯,伏在桌上写作。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