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群生态学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要点.ppt

(一)高斯假说 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 双核小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 1、高斯假说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空间时产生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学上(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长期共存,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1.可限制种群分布和抑制种群数量; 2.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过程,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多样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促进捕食者和猎物的适应性; 4.可使种群复壮,更具有生存竞争力。 问题2:用生态位理论解释高斯竞争假说。 兔子与猞猁的种群震荡 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 精明的捕食者: * 保护色 警戒色 (二)食草作用 1、食草对植物的危害作用 危害:随受损部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 2、植物的防卫反应 毒性与差的味道;防御结构:钩、倒钩、刺。 3、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捕食与防御 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 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植物与食植动物的种群模型: 其中:V为植物密度;H为食草动物密度; r1—植物内禀增长率;K—未放牧时植物最大密度; d1—在植被稀少时,动物的牧食效率(寻觅效率); a—当草场被啃平时,动物的下降率; C1—每头食草动物最大取食率; C2—当草地高密度时对动物下降状况的改善率; d2—在植被变稀时的动物繁殖能力; 三、寄生与共生 (一)寄生 1、概念: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分类:体内寄生与体外寄生 全寄生与半寄生(植物) 寄生 它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它主要产于中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菟丝子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寄生的结果: 3、社会性寄生物 寄生者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让寄主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 。例如: 鸟类的窝寄生: 种内窝寄生:鸭 种间窝寄生:大杜鹃、褐头牛鹂 蚂蚁的社会性寄生: 强迫其他种的工蚁为其饲育幼体 * 雌杜鹃通常把蛋下到别的鸟窝里 (二)偏利共生 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类型。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 (三)互利共生 1、概念: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2、类型: 共生性与非共生性互利共生:植物与菌根、根瘤菌;植物与昆虫、清洁鱼与顾客鱼 专性与兼性互利共生:地衣、珊瑚、植物与固氮菌;有花植物与动物 防御性互利共生:黑麦草与麦角真菌、植物与蚂蚁 动物体内的共生性互利共生:肠道菌群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互利共生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物 * * 3.5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主要内容: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他感作用、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种间关系:竞争(高斯假说、Lotka-Volterra模型)、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等 生态位理论: 3.5.1 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 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等。 性行为和集群为动植物的共同行为; 动物主要表现为等级制、领域性等行为; 植物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一、密度效应又叫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然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密度制约:生物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