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法治论——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pdfVIP

公共利益法治论——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共利益法治论——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pdf

公共利益法治论 — 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 刘太刚 摘 要:需求溢出理论追求简明且易操作的公共利益认定标准。从法治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的概念功能出发, 需求溢出理论认为公共利益就如同轻重的概念一样,只有在两相比较中才能得以认定,不存在无比较的、孤立 的公共利益和静止不变的、绝对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发生冲突的合法需求中需要由公共权力来维护的、具 有压倒性正义优势的一方需求。公共利益的认定必须符合全部三项标准:一是利益冲突标准,以确定利益冲突 是否无可避免;二是法律途径标准,以确定公共利益条款是不是处理相关利益冲突的最佳途径;三是价值比较 标准,以确定国家拟维护的需求是否具有压倒性的正义优势。对于公共利益法治,应当以正当程序的标准取代 列举式的范围立法。 关键词:需求溢出;公共性;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法治 作者刘太刚,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公共利益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一个高度抽象、易生歧义 和弊端的概念,是一个奇特、混乱且无法丢弃的筐。”[1]甚至还有论者干脆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 认为 “公共利益是一个神话”。[2]鉴于政治学视角 民(主理论)、法学视角 法(治理论)、经济学视 角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等)、哲学视角 公(共哲学)等常见视角在界定公共利益方面的难如 人意,[3]本文以需求溢出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功能的视角对公共利益法治展开探 讨,并力图为司法实践和行政实务提供一种易于操作的公共利益识别方法。 一、需求溢出理论的基本主张 需求溢出理论是笔者构建的一套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主张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是解 *本论文得到教育部 2“11工程”三期子项目 “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的资助。 莫于川:《公共利益是一个混乱且无法丢弃的筐- -关于公共利益概念和实务问题的研究笔记》,载[1]《现代物业》2007年 第 16期。 D[2]avidB.Truman,TheGovernmentProcess,NewYork:AlfredAKnopf,1951,p.5.转引自余少祥:什《么是公共利益— 西方法 哲学中公共利益概念解析》,载 江《淮论坛》2010年第2期。 政治学视角、法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哲学视角在界[3]定公共利益方面的难如人意,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公共利益的 内涵所存在的广泛而深刻的分歧,以至于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公共利益的最大共识就是公共利益难以明确界定。 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及相关的观点如下: 1.公共生活的起因及公共性的内涵。人类的公共生活起源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和动物界一样, 人类选择群居的原因,也在于更好地对抗 自然之敌 包(括天敌、疾病、自然灾害等)、同类之敌 如(其他族群或有攻击性的个人等)和内心之敌 如(内心恐惧或私欲膨胀等),以保障个体需求得以 满足,进而保存和发展个体和族群。 与独居生存或个体生存相比,群居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数量上简单的物理聚集或 空间聚集能自然降低 或(摊薄)个体被天敌和同类之敌攻击的机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存机会;另 一方面使个体间的互助或合作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其对抗 自然之敌、同类之敌和内心之敌的能力。 在 自然界,既存在着以追求前一种优势为目的的群居种群 如(海洋中的许多鱼群),也存在着以追 求后一种优势为目的的群居种群 如(陆地上群居的食肉动物)。 需要指出的是,仅仅是数量上简单的物理聚集或空间聚集还不足以形成公共生活,因为此时聚 集在一起的个体之间没有互助或合作,这种群居生活只是多个个体对共同空间的共享,是一种有 “共”无 “公”的聚居生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公共性。只有 当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互助或合作,聚居的生活才成为 “公” “共”兼具的公共生活,公共性才 得以体现。可见,群体中的公共性来自于该群体性中个体间的互助活动、合作活动或利他活动。也 就是说,所谓的公共性,其实质或本源不过是群体中个体间的互助性或合作性。更确切地说,公共 性就是利他性。由此,公共生活的优势就在于其公共性,而追求公共性则成为公共生活的起因。 2.需求溢出及公共事务。人类个体的需求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其本人及其家庭有能力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