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组优化卷】2016高考语文复习仿真卷二资料.doc
仿真卷二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作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诗、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
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
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