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六节 贝氏体相变 典型固态相变之【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在过冷奥氏体到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的中温转变。 (碳钢的BS约为550℃左右) 转变产物称为贝氏体,记为B,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非片层状的机械混合物。 主要特点: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相形成是无扩散的,按照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机制进行,而碳化物的析出则是通过扩散进行的,因此贝氏体转变又称为半扩散型转变。 一、 贝氏体的定义(了解) 对钢中贝氏体的命名十分简单,但对贝氏体的定义却十分困难。原因由于中温转变产物的多样性和转变特征的复杂性,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对其贝氏体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1. 广义显微组织定义 该定义把贝氏体描述为共析分解竞争机制的产物,即贝氏体是非层状、非协同的共析分解产物,有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与珠光体不同的是,贝氏体不具有层状组织形态。 缺陷:不能解释,有些钢中碳化物的析出被抑制或延迟,只形成贝氏铁素体,没有碳化物。 2. 整体动力学定义 该定义认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在TTT相图上具有独立的C曲线,存在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贝氏体转变存在于一个温度范围,在这个温度范围转变不完全。随着温度升高,相变不完全程度增加,当到达Bs温度相变停止,在Bs温度以上不再形成贝氏体。 缺陷:钢中的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并不是普遍的现象,有些合金钢贝氏体转变完全性。 该定义对于那些具有独立的贝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合金钢是适用的! 3. 贝氏体表面浮凸特征 认为贝氏体是在马氏体相变温度区域以上形成的片状产物,相变过程伴随着表面浮凸的形成。 缺陷:贝氏体转变具有表面浮凸现象,因此具有马氏体转变中的不变平面应变的特征。后来发现,在Ti-Cr合金中铁素体的析出伴随着帐篷形浮凸,不具有不变平面应变的特征。 二、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由于转变温度的不同,贝氏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无碳化物贝氏体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 1. 无碳化物贝氏体 (1)形成温度 在贝氏体转变区的最上部,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的贝氏体。 (2)组织形态 由板条状铁素体和富碳的奥氏体组成。 板条状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一侧成束向晶内平行生长,形成的平行的板条束,板条间为富碳的奥氏体。 继续冷却,奥氏体可能转变为马氏体、珠光体,贝氏体(其他类型)或保留至室温,一般不能单独存在的。铁素体条形成时在抛光表面会形成表面浮凸。亚结构为位错。 30CrMnSi 900℃~550℃ 2. 上贝氏体(B上 ) (1)形成温度 对于中、高碳钢,在550~350℃温度区间、又称为高温贝氏体。 (2)组织形态 上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组成的两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多数呈条状,自奥氏体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奥氏体晶内伸展,细条状的渗碳体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从整体上看呈羽毛状。铁素体内亚结构为位错. B上 =过饱和碳 α-Fe条状 + Fe3C细条状 过饱和碳α-Fe条状 Fe3C细条状 羽毛状 3.下贝氏体(B下) (1)形成温度 230~ 350 ℃又称为低温贝氏体。 (2)组织形态 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两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在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呈板条状; 在高碳钢中,单独的或成堆的长成竹叶状(黑色片状或针状),立体形态呈双凸透镜状。因此,下贝氏体又称针叶状贝氏体。下贝氏体中的亚结构为位错,密度约为比上贝氏体高,没有孪晶。 B下 =过饱和碳 α-Fe竹叶状 + Fe3C细片状 过饱和碳 α-Fe竹叶状 Fe3C细片状 竹叶状 4. 粒状贝氏体 (1)形成温度 低、中碳及其合金钢在上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BS以下。所以,粒状贝氏体是由无碳化物贝氏体演变而来的 。 (2)组织特征 组织:为铁素体和岛状物(富C奥氏体或马氏体+奥氏体)的两相混合物。 特征:条状铁素体基体内沿一定方向分布一些小岛(M-A岛),小岛为富碳的奥氏体。 这些富碳奥氏体,如延长等温时间及进一步降低温度,岛状奥氏体有可能分解为珠光体或转变为马氏体,也有可能保留到室温 !!! 5.柱状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的概念是基于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形态提出的。 柱状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呈放射状,碳化物沿一定方向分布排列,与下贝氏体相似。柱状贝氏体不产生表面浮凸。 产生于高碳及其合金钢中,在贝氏体转变的较低温度转变区形成的。 6.反常贝氏体 产生于过共析钢中,形成温度在350℃以上。Fe3C作为领先相析出,所以成为反常贝氏体。 Fe3C首先在原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核长大成薄片状,随后铁素体在其周围形核长大,并将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