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二)(New).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力学(二)(New).ppt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一.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二. SCT理论的模型和思路 模型:硬球模型 思路:反应要发生,分子必须发生碰撞,而且碰撞后分子的能量必须超过一定数值。 三. 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四. 碰撞截面 五. 分子互碰频率 2.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双分子反应:A+A ? P) 六. 硬球碰撞模型 2. 有效碰撞分数 5. 反应截面(cross section of reaction) 七. 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前面: 九.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十. 指前因子A的内涵 计算示例: 实验测得基元反应HA+HBHC——HAHB+HC的活化能 Ea=31.4 kJ·mol-1。另外知H及H2的直径分别为7.4×10-11m及2.5×10-10m。试用碰撞理论公式计算上述反应在300K条件下的速率常数。 十一.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十二.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12.2 过渡态理论(TST) 一.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概述 二. 双原子分子的Morse势能曲线 三. 三原子的反应体系 四. 势能面 势能面的类型 五. 反应坐标(reaction coordinate) 六. 马鞍点(saddle point) 2. 势能面投影图 3. 势能面剖面图 七 . 三原子分子体系振动方式 八. 由TST计算速率系数 在前面: 5.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6. TST理论中k的热力学形式与阿仑尼乌斯经验方程比较 目的:得出阿仑尼乌斯经验方程式中的指前因子A中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九.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一. Lindemann单分子反应理论 2. 时滞(time lag)(Lindemann单分子反应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 3. 单分子反应的级数 二. RRKM理论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一. 分子反应动态学(molecular reaction dynamics)概述 二. 交叉分子束装置 交叉分子束装置示意图 1. 喷嘴源 2. 溢流源 3. 速度选择器 4. 散射室 5. 检测器 6. 速度分析器 三. 分子束研究之一 ——— 直接反应碰撞 1. 向前散射 2. 向后散射 向后散射 四. 分子束研究之二-----形成络合物的碰撞 五. 红外化学发光 六. 激光诱导荧光 §12.5 在溶液中进行反应 一. 笼效应(cage effect) 二. 一次遭遇(one encounter) 三.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 原盐效应 12.6 快速反应的测试 一. 阻碍流动技术 二. 闪光光解(flash photolysis) 三. 驰豫法(relaxation method) 以1-1级对峙反应为例 举例 醋酸电离反应为1-2级对峙反应 (1)试推求该反应的弛豫时间τ与k1和k-2之间的关系; (2)若醋酸浓度为0.1 mol/L, k1 =7.8×105s-1, k-2 =4.5×1010 (mol·L)-1 s-1。试求弛豫时间 τ = k1+2k-2xe 12.7 光化学反应 二. 光的波长与能量 三. 光化学最基本的定律 四. 量子效率和量子产率 五.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六.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七. 分子的重度 (multiplicity of molecule) 1. 单重态(singlet state) 2. 三重态(triplet state) 3. 单重态(S态)与三重态(T态)的能级比较 4. 激发态电子能量的衰减方式 八. 感光反应(photosensitized reaction)与光敏剂(sensitizer) 九.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12.8 催化作用简介 一.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催化剂(catalyst);催化作用(catalysis);正催化剂(positive catalyst);负催化剂(negative catalyst) 助催化剂(promoter): 在催化剂中加入的另一些物质,它本身不具活性或活性很小, 但能改变催化剂的部分性质 结构性助催化剂(structural promoter):能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热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