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胶体与溶液、浊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胶体与溶液、浊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溶液分散质直径<
10-9 m,浊液分散质的直径是>10-7 m,而胶体的分散质直径介于二者之间。
溶液、胶体和浊液由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而在性质上、外观上也有许多不同。比较如下:
二、胶体化学的研究历史
人们在古代就接触和利用过很多种胶体。例如,生活中遇到的面团、乳汁、油漆、土壤等,都属胶体范围。
1663年,卡西厄斯(Cassius)用氯化亚锡还原金盐溶液,制得了紫色的金溶胶。从十九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胶体的科学研究。1809年,列伊斯使用一支U型管,管底中部放一粘土塞子,盛水后通电。他观察到粘土的悬浮粒子向阳极移动,而阴极一臂中的水位则上升。这个实验证明了粘土粒和水两个相,带有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叫做“电泳”。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Brown,1773~1858)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藤黄粒子,发现粒子不停顿地在运动着,后来人们就把胶体粒子所呈现的这个重要现象称作“布朗运动”。
1838年,阿歇森(Ascherson,德)在鸡蛋白的水溶液中加入一些橄榄油,使之呈悬浮的微滴。他在研究这种油滴的行为时,看到鸡蛋白在油滴与水(介质)的界面上,形成了一层膜。这一实验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蛋白质形成了几分子厚度的一层薄膜,而变得不能溶于水了,这种现象叫做“变性”作用,他同时还发现油滴在蛋白质的“保护”下也不能“聚结”了。1845~1850年间,塞尔米(F·Selmi,意)对无机胶体作了系统的研究,包括AgCl溶胶的生成条件以及盐类对它的凝聚作用。
1857年,法拉第曾做试验,他使一束光线通过一个玫瑰红色的金溶胶。这个溶胶原来也像普通的溶液一样是清澈的,但当光线射过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在此溶胶中呈现出一条光路。后来丁达尔(J·Tyndall,1820~1893,英)对此现象作了广泛的研究,以后人们就把这一现象称做“丁达尔效应”。此外,法拉第还曾做试验,他往无机溶液中先加入动物胶,再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时发现这时原来的沉淀作用不再发生了,这种作用后来被称做“保护”作用。
1861~1864年间,格雷哈姆(T·Graham,1805~1869,英)对胶体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为着区别胶体和晶体,他首先提出了胶体(colloid)这一名称。他指出动物胶是典型的胶体,不结晶,在水中扩散时要比晶体慢得多。他采用过以羊皮纸作半透膜的渗析法,膜的微孔只能让溶液中原为晶体物质的溶质粒子透过,而胶体粒子则穿透不过去。因此他就用这种方法来纯制胶体。他还发现虽然晶体物质的溶质粒子比动物胶类的胶体粒子小得多,但若有许多这类溶质粒子聚集在一起,也能形成一个胶体粒子,金溶胶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格雷哈姆还区别了溶胶和凝胶,指出硅酸和氢氧化铝的沉淀就属于后者。他还研究了凝胶的“胶溶”现象和“脱水收缩”现象。他对胶体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导致建立了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胶体化学。十九世纪末,人们对半透膜的渗析方法,又通以电流,发展成为电渗析法;另外还通过加压,发展为“超滤法”。1911年,唐南(T·G·Donnan,英)又提出了半透膜平衡的理论,并且为实验所证明。
关于胶体的定义,1907年法伊曼(П·П·Ваймарн,1879~1935,俄)明确地提出了胶体的概念,认为它是物质处在一定程度的分散状态,即粒子大小在十至一千多埃之间。同年,奥斯特瓦尔德进一步对胶体作出新的定义,认为胶体是一种多相体系,由分散相胶粒和分散介质所构成。前者可以是固、液或气体(溶胶、烟、雾、泡沫、膜等)。由于当物质处于高度分散的胶粒状态时,扩展出了很大的界面,因此胶体化学的研究又与表面化学密切联系起来了。
表面力导致吸附现象。J·W·吉布斯在1876年应用热力学,研究了等温吸附,指出,借测量溶液的表面张力,可以计算出液体表面的吸附量。但他的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在三十多年后才由实验所证实。1906年,富朗特里希(H·Freundlish)研究了木炭等吸附剂从脂肪酸溶液中吸附溶剂的性质,总结出了经验公式,称做“富氏吸附公式”。1916年,朗缪尔(I·Langmuir,1881~1957,美)又从分子运动论推导出“朗氏吸附公式”,但这一公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次年,他又设计一种“表面天平”,可以计量液面上散布的一层不溶物质的表面积,由此能计算后者的分子截面。1938年,布仑诺厄(S·Brunauer)、爱麦特(P·H·Emmett)和特勒(E·Teller)把朗氏公式推广到多分子层吸附现象,求得一个比较广泛适用的多分子层吸附等温线公式,即后来的所谓“BET公式”,从而建立了现代测定固体比表面的标准方法,它对于催化作用的定量研究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对胶体粒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物理】3.2《磁感应强度》示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1).doc
- 【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 【白猫杯】2005年上海市“白猫杯”青少年应用化学与技能竞赛(高中组)初赛试卷及答案.doc
- 【竞赛练习专题】浮力问题专题分析和讲解(十一个专题讲解).doc
- 【第1章相互作用】专题01有关静摩擦力的临界问题.doc
- 【皇室夫人大讲堂】建筑的基本常识.doc
- 【第2章直线运动】第6讲实验02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数方法.doc
- 【答案】6.8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doc
- 【管理学】2010秋财务报表分析网上作业1共(14页).doc
-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_共(12页).doc
最近下载
- 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手册.pdf VIP
- 2025江苏徐州云龙区翠屏山街道残疾人之家管理服务人员岗位招聘1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协会标准-TCECS 1113-2022给水排水工程微型顶管技术规程.pdf VIP
- 2025江苏徐州云龙区翠屏山街道残疾人之家管理服务人员岗位招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施工HSE作业指导书.doc VIP
- 嘉兴市英语六年级小升初期末复习试卷.doc VIP
- 标准图集-08D800-7-民用电气设计与施工-室外布线.pdf VIP
- 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学年.docx VIP
- 场地租赁协议场地租赁合同.doc VIP
- 2025江苏徐州云龙区翠屏山街道残疾人之家管理服务人员岗位招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