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工程
NO3(K69+900~K85+342)
路
基
土
石
方
施
工
方
案
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0一0年十一月三日
目录
一、 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一)工程概述 1
(二)地质条件 1
(三)主要工程量及进度计划 2
1、主要工程量 2
2、施工进度计划 3
三、施工方案 4
(一)总体施工方案 4
(二)土石方调配 5
1、弃土场设置 5
2、取土场设置 6
(三)土石方开挖 6
1、土方开挖 6
2、石方开挖 8
(四)路基回填 11
1、填土路基 11
2、填石路基 13
3、高填方路基 14
4、其它地段路堤填筑要求 16
(五)特殊路基处理 20
1、软弱土层路基 20
2、岩溶路基处理 22
(六)路基变形及沉降观测 24
1、观测项目 24
2、观测方案及方法 24
3、质量控制要点 28
(七)高边坡监测 28
四、资源配置 29
(一)主要机械设备 29
(二)测量、试验仪器设备 30
(三)人员配置及分工 30
1、配置原则 30
2、项目组织机构 30
3、人员职责及分工 31
五、质量控制措施 32
(一)质量管理措施 32
1、质量目标 32
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32
3、自检制度 32
4、管理措施 32
5、技术措施 33
(二)技术保证措施 34
1、填石路基通病防治措施 34
2、开挖质量控制措施 34
六、安全文明施工 36
(一)安全措施 36
1、安全方针 36
2、安全目标 36
3、安全保证措施 36
4、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36
(二)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 36
1、环境保护措施 36
2、文明施工措施 37
一、 编制依据
1、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工程№3(K69+900~K85+342)招标文件。
2、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工程№3(K69+900~K85+342)施工图文件(送审稿)。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J F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JTJ076-95)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IG F80/1-2004)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本标段主线路线全长15.489km,左线里程ZK69+890~ZK85+315.5,右线里程K69+900~K85+342;百大连接线和那坡连接线长度为7.331km。路基土石方工程范围包括主线、左一线、左二线、避险车道以及那坡和百大连接线等。本标段路基存在高填深挖路段,存在软土路基及岩溶路基等不良地质。
(二)地质条件
本标段工程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麓、广西盆地边缘的山地地带,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发展阶段。沿线所经过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系叠和第四系,其中以泥盆系、石炭系分布最广,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建造,部分地段为碎屑岩建造,分布特点是碳酸盐岩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碎屑岩只集中在几个背斜、向斜轴部,成小面积带状分布。此外在那坡南面局部路段出露印支期侵入岩。现将沿线经过的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范围分述如下:
1)第四系(Q4)
主要分布于沟谷两岸及岩溶谷(洼)地中、碎屑岩山体表面的坡脚地带,按沉积层序和岩性组合,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本线路段主要分布为全新统。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T)
三叠系地层在工程区主要分布于那坡西侧地段,主要出露中统百逢组和下统罗楼组。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接触方式主要:与石炭系以断层接触、与二叠系以侵入接触。3)二叠系(P)
二叠系地层包括上统领好组(P2lh)、合山组(P2h),下统四大寨组(P1s)及栖霞组与茅口组并层(P1q+m)与下覆石炭系整合接触。沿线出露地层二叠系地层仅为栖霞组与茅口组并层(P1q+m):
4)石炭系(C)
分布最广,沿线出露,有上统马平组(C3m)、中统威宁组(C2w)、黄龙组(C2h)、大铺组(C2d)及下统大塘组(C1d)、岩关组(C1y),由浅海相碳酸岩及部分碎屑岩组成,各组之间及与下伏泥盆系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5)泥盆系(D)
分布较广,靖西安德镇、那坡东南面及北西面弄内一带均有出露,为浅海相碳酸岩及部分碎屑岩组成,分别为上统融县组(D3r)、榴江组(D3l)、中统东岗岺组(D2d)以及下统郁江组(D2y),各统之间及与上伏石炭系多呈整合接触关系。
6)寒武系(∈)
调查范围寒武系只出露晚寒武世博莱田组(∈3b)
为深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夹条带状灰岩、薄层状泥岩,岩溶弱发育。仅分布于果把一带。
7)侵入岩
印支期辉绿岩(βμ51)
仅在百大北东侧、上劳、那龙以及各固一带局部出露,为基性侵入岩,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