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doc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而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2009年的情人节,北京满街玫瑰,满街爱情。
我坐在咖啡馆,看着柴静走进来。没有因为这个日子而妖娆一点,黑外套黑围巾,直短发牛仔裤,她挎着书包抱着书,清新如初。
第一次采访柴静,距今已逾10年。
那时,柴静是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一档节目《夜色温柔》,大受欢迎,电话和信件从北京、香港、天津、西藏等地涌来。她却主动辞职,要去北京读书。
柴静不是循规蹈矩之人。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时,她少言寡语,只贪恋广播里的人声热闹,毕业后应聘去了电台,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会计专业。
小女生挣不到多少钱,租来的房子在6楼,时常断电停水,难免沮丧。19岁生日,房东收完租金,她身无分文,冒着倾盆大雨,湿淋淋地走到电台。1995年,她主动要求加做一档午夜节目,不计工资。
若干年后,散去的听众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因为孤独而始的《夜色温柔》,打开的,也有她自己的心扉。
那时,她常说“宇宙洪荒,电光石火”,常放郑智化的歌:“玩火的孩子烫伤了手,让我紧握你的小拳头……”那时,常有军人、学生、小职员在电台大门外等候,只为送她一盆花、一盒润喉糖。4年后,她在电台里依依告别:“感激你们的诚恳,愿意和我共同负荷人生。”
辞职后,柴静对记者说:“来到北京,人就像一把刚出鞘的刀,充满对未来的狂想和激情。”
第二次采访是在2002年。
柴静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时空连线》的主持人。这档节目在一尘不染的演播室录播,柴静连线各路嘉宾,对时政事件进行深度评论。我在玻璃窗外等,看她录制结束语,不知为何,同一处她说错了几回,屡屡重来。
彼时的柴静每天读大量专业书籍,整个人扎进工作里,“却找不到状态,甚至不知如何提问”。
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从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到内幕调查,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她关注他们的生活,认知他们的困境,犹如关注认知另一个自己。面对死亡、黑幕、阴谋和不公,她穿越恐惧,直抵事件核心。
人民网访谈主持人曾问她勇气来自哪里,她答:“我去采访讨薪8年未果的农民,在他坐过的法院台阶上坐着,体会他的无助;我去采访拆迁中丧子的母亲,看着她泪流满面;我去采访注射了‘奥美定’的女人,用手触摸她胸部里的硬块,知道这个将永远无法根除……这一切让你知道你跟这个时代的联系。如果你仅仅为追求个人幸福而活着,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
对人的深度关切以及出众表达,让柴静为人所记。
汶川地震时期,柴静制作了《杨柳坪七日》,被天涯社区评为“2008年度最受网友喜欢的记者”。和当时若干赤裸裸的血泪报道相比,这个“七日”淡而有味。
2008年5月26日,柴静跟随一对在绵阳体育馆避难的叶姓夫妇,回到了他们在杨柳坪的家。
家成废墟。他们正上四年级的儿子,尸骸无存。叶哥指着一个旮旯儿说:“这是儿子上次跟我下跳棋的地方。”到了六一儿童节,叶哥跟邻居的孩子下象棋,心神不定,走了几个子就问:“我是输了吧?是输了?”
这是柴静记录的忧伤。
村民们从废墟里找出铁锅、腊肉、米、酒,从田里扯来小菜,聚在一起吃,吃饱了一起修路,搭帐篷。晚上的柴火烧得旺,失去至亲的一对叔侄相互安慰。柴静一手举着白蜡烛,一手抹了把眼泪。
一个丧母的孩子,收留了一只小野猫,说一定会努力让它活下去。柴静问:“为什么?”他抚摩着猫,低头说:“它也是一条命。”
这是柴静记录的人性。
整个节目流畅自然,仿佛直接从杨柳坪切下一块,放在了屏幕上。
柴静说:“我会把解说词念给同事听,他们听不明白马上改,要用大白话,讲清楚哪怕最抽象的东西。”
彼岸归来,继续点燃烛火。柴静洗净铅华,更加朴素。
我们在小咖啡馆聊天。
我们谈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从善恶对立说到科学精神,从无奈丧失说到幸福宽容,也谈了她的俗世生活。她读顾准、胡适,读到半夜,激动得不能睡,会发短信给朋友。她也频频谈到几个人:《读库》主编张立宪,经济学者周其仁,“三农”问题研究员陈锡文。她谈到陈虻时,似斯人犹在。想起她写的《陈虻不死》,寥寥千字,让人动容:
“只要我们仍能在一个片子中投入我们的泪水、情感和生命,陈虻不死;只要我们在人们都服从于错误和谎言的时候仍能站出来说‘这不是真的’,陈虻不死。”
柴静在走一条探寻真知的路,人声鼎沸却不无孤独。也许,你会随她同行。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读者·原创版》:《新闻调查》调查的是损害公共利益并被隐瞒的事件,揭露黑幕,你因此受到过威胁吗?
柴静:在深圳,我们曾遭遇黑社会口头威胁。这也是个信息—他们更害怕,才会言辞粗鲁。人都会有恐惧,但也会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现在,我不是单纯揭露黑幕,还希望把瓶底掀过来看看背后是什么。譬如你违法了或者有法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