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哲学与哲学家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地位和性质 课程目标 1.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能从具体的案例和现象中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事物的本质。 3.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学好这门课。 课程主题:转识成智 引导大家学会“实践哲学”,即进行哲学思考,去表达你自己的想法,唤起你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想到的他种可能性。 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为什么是那种观点,并把这些观点组织起来以应对其他的可能看法。 海德格尔 :WAS IST DAS-DIE PHILOSOPHIE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philien+sophia=philosophy 费录所费亚—理学—玄学—格致—哲学 按照罗素的观点,哲学的存在是由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问题,科学不能完全解决,但是人的理性又不愿意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交给信仰,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哲学,于是人们在不能确定时仍然能够顺利生活下去,而不会为犹豫所困扰。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起源于对普遍性问题的好奇 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对象即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对整体世界的理解 马、恩的三个世界:自然、社会与思维; 笛卡尔的二元世界:心世界与物的世界或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世界1(物理)、世界2(精神)与世界3(知识)。 许多哲学家在儿时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讲话,父亲指着天教说“天也”,朱熹反问父亲:“天上有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 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父亲没有回答,陆九渊为了想同这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波普尔8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早年崇拜的这些思想大师都成为波普尔后来怀疑与批判的对象,唯有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 罗素11岁时学习欧式几何,问他哥哥:甲和已都等于丙,甲乙是否相等?他的哥哥回答:“要是你不接受这些公理,那我们就讲不下去了。”罗素长大了以后,研究了无数的哲学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应该说这跟他从小善于思考有关。 维特根斯坦上哲学课从来不备课,他一边上课一边思索着哲学的底蕴,而且要求他的学生跟他一起思考,大多数学生都跟不上他的思路。据说有些学生每上一次他的哲学课要整整一个星期大脑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而维特根斯坦也总是被自己的讲课弄得精疲力竭。他常常在讲课结束后立即离开,跑到电影院去。在那里他坐在第一排,让银幕上的图像占据他的大脑,这样他就可以暂时从折磨他的哲学思想中解放出来。 黑格尔经常沉侵在自己的沉思中,以至有时闹出笑话。有一次,黑格尔下午三点的课,他2点就去了。教室里听课的是另一批人,可是他没有觉察到,就开始讲起来。学生在下面暗示他讲错了,他根本就不理会。 笛卡尔出生在一个法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爱思考问题,喜欢追根究底,想知道天下每件事情的原因,他父亲戏称他为“我的小哲学家”。但少年笛卡尔并不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因为他常常沉侵在自己的思考中。又一次,他父亲大卫恼怒地说:“在我所有孩子中,我不满意的只有这一个。难道这离奇的钻牛角尖的孩子必须诞生于世吗?” 哲学家最大的痛苦就是被剥夺思考的权力。梁漱溟在“文革”中被抄家,多次写信给当时的中央要求归还书稿,希望能继续研究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并得到研究写作的相应环境。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不能研究写作,“虽生犹死,生不如死”。 哲学家的力量也在于思考。康德是个过着刻板生活的哲学家,每天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间,人们甚至可以按照他的作息时间来对钟表。他一辈子独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书斋哲学家,过着宁静的生活,却对他的时代、乃至他以后的时代发生了震撼性的影响。 三、哲学家的童年 一个踌躇满志、沾沾自喜的人是不大容易产生哲学思想的。哲学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把握。哲学家童年的生活经历往往影响了他们哲学观点的表述,孟子讲“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思想的方法之一是了解他的生活。 很多哲学家的童年较之一般人相对不幸。许多哲学家在幼年就失去了亲人,他们有一个沉重的童年。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也离开了他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