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徐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板徐公路(横二路~纵七路)大修工程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第章 工程概述 1.1 委托单位: 1.2 工程背景 徐圩片区规划总面积约29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大由三部分构成:北起烧香河,西至烧香支河,南至善后河、埒子河口中心线(含徐圩湿地),东至海堤路,面积约14平方公里;港至埒子河口13公里岸线,规划建的双堤环抱式港湾面积约74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形成陆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中云台国际物流园约22平方公里规划区域。0+000,施工起点为横二路,桩号为K0+000;设计、施工终点为纵七路,桩号为K3+956.064,道路设计全长约3.96Km。设计内容为道路、路面。 1.4 道路区域环境与现状 板徐公路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中心区域地块内,北起横二路,南至纵七路。相交道路中横二路、纵七路均在方案设计阶段。 道路区域现状:现状道路为宽7.5m左右的沥青路,局部出现网裂、坑槽等现象。道路两侧多为盐田、沟塘、水库,盐田标高约为2.6~2.9m。沿线现状路面标高约为1.2~3.4m。 根据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板徐公路道路两侧多为科研用地和居住用地,板徐公路的通行条件的改善,将极大改善该区域的现行交通的瓶颈,为促进徐圩地区的开发提供更优的交通服务基础条件。 1.5 道路性质及等级: 道路等级:公路-Ⅱ级 路面宽度:7.5m 路基宽度:8.5m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 第章 设计参考资料及依据 2.1 设计2.2 设计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第章 3.1 地质与构造 连云港市地层岩性属太古代~元古代深变质岩系,震旦纪以来地层缺失;为华北古陆构造隆起带的南缘。本建设场地的地表覆盖着至少100m厚的海陆交互相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基底岩性为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覆盖层与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连云港市地层位于郯庐深大断裂带的东部,地质构造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线的控制。 3.2 地形地貌条件 拟建道路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距海岸边约4Km;场地地层地质成因为海相~泻湖相沉积类型,属海积平原地貌单元,道路沿线多为盐田、鱼塘及水库,场地地形较为平坦。 3.3 气候条件 连云港地区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受季风控制,四季分明。历史有记载的最低气温为-18℃,最高气温为+40.6℃。年平均降水量950mm,年平均蒸发量16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雨量的70%。本区无永久性冻土,季节性最大冻深25~30cm。 3.4 地基土层 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基土划分为10个地层单元,其中:第⑴层粘土属冲积~洪积沉积类型;第⑵~⑶层属海相~泻湖相沉积类型;第⑷~⑽层各粘性土、砂层、粉土层属海陆交互相沉积类型。道路部分的勘探孔揭示第⑴~⑷层地层结构;第⑸~⑽层地层结构在桥梁部位的勘探孔中揭示。各地基层单元分述如下: ⑴粘土:灰黄色,软塑,饱和。表层含植物根茎,下部与淤泥质粘土呈渐变过渡关系。玻璃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土层结构为蜂窝结构。地层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盐田周边田埂及原道路周边,地层厚度0.70~1.40m,地层平均厚度0.89m。 ⑵淤泥质粘土:棕黄色~灰黄色,流塑,饱和。自上而下颜色越来越暗,强度越来越低,与下伏淤泥层呈渐变过渡关系。珍珠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土层结构为重塑结构。该层分布稳定,厚度1.60~2.60m,平均厚度2.07m。 ⑶淤泥:灰~深灰色,流塑,饱和。均匀细腻呈膏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自上而下,强度有提高。有轻微腐臭味。玻璃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土层结构为片堆结构。该层分布稳定,厚度11.40~14.50m,平均厚度12.77m。 ⑷-1粉砂:灰色,松散~稍密,饱水。含少量海相生物碎屑。局部混大量淤泥。粒径较均匀,颗粒级配不好。颗粒磨圆度好,呈圆形。土层结构为单粒结构。该层分布不稳定,在横三路K0-048.21~K0+725.9段、驳盐河北路K0+017.19~K0+932.72段分布,厚度0.80~1.20m,平均厚度1.02m。 ⑸粘土混砂:棕黄色,软塑~可塑,饱和。砂粒含量(15~39)%,砂粒主要由石英、长石矿物颗粒构成,含大量海相生物碎屑。局部砂粒含量较大,砂体呈层状分布。含少量钙质结核。玻璃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土层结构为蜂窝结构。该层分布稳定,厚度1.20~7.40m,平均厚度2.59m。 ⑹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塑~可塑;饱和。含少量钙质结核,局部混少量砂粒。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层结构为蜂窝结构。该层分布稳定,厚度3.00~3.60m,平均厚度3.32m。 ⑺粉土:灰色,湿~稍湿,中密~密实。矿物成分均匀。无光泽、摇震反应显著、干强度低、韧性低。土层结构为单粒结构。该层分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