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脉造影术详解.ppt
冠状动脉造影术 定 义 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的一种介入性诊断技术。 目 的 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其解剖的详细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科学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29年,德国医生Wemer Forssmann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他将导管经左肘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送入右心房,并拍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从此揭开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序幕。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Forssmann相继在自己身上做了九次右心导管术。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 1956年与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采用主动脉根部造影,使左、右冠状动脉同时显影。造影剂不能充分充盈整个冠状动脉血管树使之清晰显影,尤其是远端血管。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二阶段: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改进为主动脉窦(Valsalva)内造影, 分别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优于非选择性造影,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脉造影,无意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内使其清晰显影;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结合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Seldinger法,1953年),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 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第一次成功的PTCA:1977年,Gruentzig等;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1986年3月 Puels等; 美国每年的PCI(PTCA/stent)数量达50万例以上。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1951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黄宛、方圻和陈灏珠); 1954年开展左心导管检查; 1973年上海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开展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 到2001年底全国112家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完成PCI 1,6345例,仍处在较低水平;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件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通加压注射器等);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作站等); 造影剂(非离子型);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后复发; ACC/AHA的PCI机构和术者的建议 I类:PCI应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合格( ? 75例) 术者完成;(证据等级:B) IIa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合格( ?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IIb类: PCI由大规模中心( ? 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III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常用缩写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左主干(Left Main, LM); 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对角支(Diagonal, D) 间隔支(Septal, S) 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OM)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 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P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 ventricular, PL )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左主干(LM)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左前降支(LAD) 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止于膈面。供应大部分左室、心尖部、右室前壁及室间膈前2/3的血液。 室间隔支(S):几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