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 ”2016年2月号第3辑.doc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 ”2016年2月号第3辑
整理 fcs2002
1.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2. 在场的监督,才是治不文明行为的药
3. 生肖猴,为何让洋品牌占了先机
4. 救人者原本就无须自证清白
5. 以春节为取景框 见证时代之变
6. 城市治理也要因需“破格”
7. 查处“泄露巡视秘密”,并非小题大做
8. 既然回家就别低头刷手机了
9. 戏曲传承 少不得青年领军人才
10. 为救护车让道应以守法为前提
11. 学会放手是因为有更专业的管理
12. 新加坡为何没有“号贩子”
13. 史上最严环保执法不容“耍赖”
14. 付费观剧渐成习惯
15. “回乡看中国”用眼还需用心用情
16. 清除儿童成长的“精神雾霾”
17. 清廉过节 勿踩“红线”
18. 拼车回家须防法律风险
19. 缓解交通拥堵,要打“组合拳”
20. 少放鞭炮,别让“年味”染“霾味”
21. 春天属于心有诗意的每一个人
1.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2016-02-05 08: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郑土有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又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闽粤大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 内蒙古巴市一中2016届高三(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物理试题.doc
- 内蒙古包头九中2016届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 内蒙古包头九中2016届高三(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解析版).doc
- 内蒙古包头市萨二中2016届高三(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解析版).doc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理)试题(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文)试题.doc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2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1辑.doc
-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理科综合试题(图片版).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3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4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5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6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2月号第7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2016年3月号第1辑.doc
-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文艺评论 ”2016年1月号.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