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pdfVIP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pdf

第 35 卷第 20 期 生 态 学 报 Vol.35,No.20 2015年10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Oct.,2015 DOI:10.5846/ stxb201405211051 张宇,李云开,欧阳志云,刘建国.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5,35(20):6647鄄6654. Zhang Y,Li Y K,Ouyang Z Y,Liu J G.The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the winter wheat鄄summer maize crop rotation system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20):6647鄄6654. 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 变化特征 1 1,* 2 3 张摇 宇 ,李云开 ,欧阳志云 ,刘建国 1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摇 100083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85 3 Center for System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East Lansing,MI48823,USA 摘要:华北平原是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主要区域,农民为达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对该区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有河皆 干,有水皆污冶已经成为华北平原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的概语。 灰水足迹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为定量评价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 影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因此,基于精细的县域尺度农业基础数据,运用灰水足迹评价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 1986—2010年 的冬小麦鄄夏玉米灰水足迹及其时空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产品灰水足迹分别为0.55—2.97m / kg和3 3 0.50—2.02m / kg,均为美国、德国等地区的2—10倍;河北衡水、保定等地区灰水足迹较低,渤海湾等地区灰水足迹较高;冬小麦 10 10 3 10 3 伊 伊 伊 和夏玉米25a总灰水体积为2.67 10 —5.84 10 m ,平均值为3.90 10 m ,总体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建议在 华北平原要注意严格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效,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等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积极发展利用沼液、有机肥 等化肥替代技术;要控制肥料地表流失和地下淋失,大力发展冬小麦鄄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的机械化喷灌、滴灌、微喷带等灌溉系 统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实施秸秆、地膜等覆盖技术减少农田土壤流失以及深松等耕作技术实现土壤水库的增容 扩蓄。 关键词:灰水足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氮肥 The grey waterfootprint of the winter wheat鄄summermaize crop rotation system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1 1,* 2 3 ZHANG Yu ,LI Yunkai ,OUYANGZhiyun ,LIUJianguo 1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WaterResources Civil Engineering,China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of UrbanandRegionalEcology,Research CenterforEco鄄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 Sciences,Beijing 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