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检验结构抗震实验方法第三章资料.ppt
* * * * * * * * * * * * * * * * * 表 3-12 实验模型的各阶频率(Hz) 从表3-12可以看到,DMl经0.5g的EL-Centro地震波后频率有所下降,说明结构模型有了一定的损伤,但对试件的表面观察未发现上部二层钢筋混凝上框架柱出现裂纹。而DM2在0.5g的EL-Centro地震波后在二层和三层柱根处均出现了一定的裂纹,这主要是由于加入了橡胶隔震器后增大了底层的刚度,造成了破坏的位移。 图3-21给出了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5g的EL-Centro波时,结构模型DMl的各层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 图3-21 结构模型DM1的地震反应(EL-Centro波0.5g) 图3-22为同样输入下结构模型DM2的各层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 图3-22 结构模型DM2的地震反应(EL-Centro波0.5g) 图3-23分别给出了结构模型DMl和DM2在0.5g的EL-Centro(S-N)地震波作用下各层的滞回曲线,其中层间剪力是按式(3-8)计算得到的。根据式(3-9),可以得到结构模型DMl和DM2的层间累积滞回耗能,其结果示于图3-24中。 图2-23 模型DM1和DM2的层间滞回曲线(EL-Centro波0.5g) 图2-24 模型DM1和DM2的层间滞回耗能(EL-Centro波0.5g) 第二章针对钢管混凝土柱的地震损伤问题,基于Y.J.Park和A.H.S.Ang提出的双参数损伤模型,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了损伤模型的参数。表3-13给出了模型DM1和DM2在0.5g的EL-Centro(S-N)地震波输入下的损伤值,其中底层的钢筋混凝土柱的地震损伤值采用了第二章的有关公式。 3-13 DM1模型和DM2模型的地震损伤指数 3.5.4 两种结构体系的地震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上述两部分分别给出了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简称RC模型)和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模型DMl、DM2的地震实验结果。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比较两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 (1)各层反应量的比较。 根据上述三种模型结构的振动台实验结果,将0.5g的EL-Centro波输入下三种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和层加速度数值列于表3-14。 表 3-14 最大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反应试验结果 从表3-14的结果可见,DMl和DM2模型的底层位移与RC模型大致相当,但上部两层的层间位移均小于RC模型的实验结果,第二层和第三层减小量最大可达11%和63%。从各层的加速度反应来看,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体系能有效地降低各层加速度反应,与RC模型相比,各层降低了58%、47%和33%。 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DM2模型的减震效果不如DMl模型,这主要是加入了橡胶隔震器之后,底层的刚度和屈服力增大所致,从而造成了地震损伤沿着层高上移。如果底层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橡胶隔震器的刚度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刚度分配理想,则DM2模型的减震效果会更加明显。图3-25给出了RC模型(虚线)与DMl模型(实线)层间变形和各层加速度的实验结果比较。 图2-25 RC模型和DM1模型的地震实验结果比较 (2)累积滞回耗能和损伤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与一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研究两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和损伤状况。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RC模型和DMl、DM2模型在相同地震作用下各层的累积滞回耗能及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具体数值列于表3-15。 表 3-15 三种框架模型的地震累积滞回耗能及其分布 从表中的实验数据可见,对于RC模型,各层的滞回耗能占总滞回耗能的百分比分别为57%、28%和15%,而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模型的底层滞回耗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对于DMl和DM2两种模型分别为71%和63%。比较DMl和DM2,由于DM2模型底层刚度的增加,从而影响了各层的耗能分布,使结构上层的累积耗能有所增加;即使如此,DM2模型与RC模型相比,其上部的滞回耗能无论是绝对量值还是耗能分布均小于RC模型的数值。 从采用双参数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的损伤比钢筋混凝上结构的损伤轻微。根据表3-13的计算结果,DMl模型比RC模型的各层损伤分别降低了27%、36%和52%;比较DM2模型和RC模型,其结果分别是36%、18%和35%。 显然,底层刚度增加后造成了损伤的上移,这一点与表3-11的耗能及其分布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单纯从减轻上部结构的损伤来看,底层的刚度和屈服位移比较小是有利的,但从损伤在结构各层的分布上还是需要合理地考虑控制上部结构刚度与底层刚度的比例,以利于发挥结构整体的能力。 3.5.5 结 论 这里通过一座三层的钢筋混凝上框架模型的振动台实验、两座三层的耗能-隔震柔性底层框架模型的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广西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ocx VIP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散文深刻含义.doc VIP
- 猎金系列之三十二:财报季的财务效应研究和因子构建-20211020-兴业证券.pdf VIP
- 商业合同的要素与案例分析.pptx VIP
- 《海军概况》网课章节测试题答案.docx VIP
-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小升初数学试卷.pdf VIP
- 教师能力大赛教学设计-2018款迈腾汽车起动机不工作故障检修.docx VIP
- 海南省天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政治试题(含解析).pdf VIP
- 最新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制度(精选9篇) .pdf VIP
- 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第5部分: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