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呼吸系统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 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每搏输出量对于收缩压的影响要强于对舒张压的影响。 2.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室舒张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收缩压的增加较小,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对舒张压的影响要大于对收缩压的影响。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值变化。 ① ?当剧烈运动血压升高时,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的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断发放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 ②使心迷走中枢兴奋,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 ③因而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而心交感神经冲动减少;心率变慢,每搏输出量减少,血管阻力减少,血压下降; 第十章 呼吸 气管trachea与主支气管bronchus 气管由14~18个气管软骨借气管环状韧带连结作为支架,内衬粘膜而成。其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形成半月形的隆起为气管隆嵴,偏向左侧。 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3、呼吸过程: 平和吸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 4、呼吸形式: 二、肺内压与胸内压: (3)胸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1 、使肺保持一定的扩张状态. ?(1)??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发展起来的。 (2)因胸廓的发育速度大于肺,故其自然容量大于肺; (3)胸膜腔的密闭性和胸膜间液体分子的吸附力,肺可随胸廓的活动被动扩大; (4)又因肺有弹性,所以肺表现出一定的回缩力且方向恰与大气压通过肺作用于胸膜腔的力量相反; (5)?胸内压=大气压(0)-肺回缩力=-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中1/3为肺结构的弹性成分,2/3为肺泡内液表面张力。 (6)??无论吸气和呼气时,胸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 (7)??意义:使肺泡保持稳定的扩展状态, (8)??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 肺容量: 肺容纳气体的量. 计算: 思考: 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吸烟有害! 你知道吗? 一、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泡气、血液和组织中O2和CO2的分压(mmHg)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 溶解的O2 化学结合的O2 溶解的O2 O2 (一)O2的运输: (二)CO2 的运输: (1)缺O2和CO2增多都使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加,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 (2)缺O2使血液中O2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3)延髓呼吸中枢兴奋,隔肌、肋间外肌收缩,呼吸运动加强。 (4)CO2增加,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刺激作用,但中枢化学感受器更敏感。 (5)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水结合并解离出H+。 (6)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隔肌、肋间外肌收缩,呼吸运动加强 CO2 溶解的CO2 化学结合的CO2 溶解的C O2 CO2 肺泡 血液 组织 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中间环节 Hb + O2 HbO2 氧分压高时(肺泡) 氧分压低时(组织) 还原 血红蛋白 氧合 血红蛋白 (暗红色) (鲜红色) 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被运输。 1、氧的化学结合: (1) 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CO2 + H2O H2CO3 HCO3- + H+ 碳酸酐酶(红细胞中)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Hb ? NH2 + CO2 Hb?NHCOOH Hb?NHCOO- + H+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最主要的形式,占75%) 2、CO2 的化学结合 1、物理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