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黄酮类化合物R1概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习 题 1、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有哪些?分类依据是什么? 2、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鉴别反应? 3、聚酰胺色谱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常用洗脱剂、洗脱规律是什么?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碱:常用饱和Ca(OH)2水溶液,石灰乳, 5%NaCO3溶液,稀NaOH水溶液等。 优点:可使含酚羟基化合物成盐溶解,另一方面可使含COOH的果胶、粘液质、蛋白质等杂质形成沉淀而除去。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2. 碱提酸沉法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2. 碱提酸沉法 注意:碱性不宜过强,以免破坏黄酮母核; 酸化时,酸性不宜过强,pH3~4即可,以免形成佯盐而溶解。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3. 离子交换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加酸后析出,用有机溶剂回流提取。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4. 炭粉吸附法(主要适用于苷类的精制) 二、分离 (一)各种色谱方法: 1)硅胶吸附色谱 按极性大小分离,主要分离极性小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 可用CC(柱色谱),PTLC(制备薄层) 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少数情况下,在加水去活化后也可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等。 第三节 提取分离方法 2)聚酰胺色谱: 原理:聚酰胺分子中具有酰胺羰基,可与酚羟基形成氢键,主要依据与被分离物质成氢键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 ①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位置以及溶剂; ② 黄酮类化合物酚羟基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 (形成氢键主要指酚羟基,糖部分不参与形成氢键)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其洗脱规律:(顺序先—后) (1) 苷元相同, 洗脱先后顺序一般是: 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2) 母核上羟基增加,洗脱速度减慢 (3) 羟基数目相同,有缔合羟基无缔合羟基 (4) 不同类型黄酮的洗脱顺序: 异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黄酮黄酮醇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强)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习题:下列黄酮化合物, (1)用聚酰胺柱色谱,含水甲醇梯度洗脱, (2)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氯仿-甲醇梯度洗脱, 分别写出洗脱顺序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答案: 聚酰胺柱色谱洗脱顺序:由先到后 D,E,C,B,A 2. 用硅胶柱色谱洗脱顺序:由先到后 A,B,C,D,E 机理: 分离游离黄酮(苷元) ——靠吸附作用。吸附程度取决于游离酚羟基数目,苷元的羟基数越多, 越难洗脱。 分离黄酮苷(苷) ——分子筛起主导作用。在洗脱时,黄酮苷类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柱体。 常用型号: Sephadex-G(适用于水溶性成分分离) Sephadex-LH20 (可用于亲脂性成分分离 ) 3)葡聚糖凝胶色谱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例:下列化合物,用凝胶柱色谱,含水甲醇洗脱,写出出柱顺序。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1) 2) 先后顺序:A B C 先后顺序:C A B 应用: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 酸性比较:7,4 ’-OH 7-或4’-OH 一般OH 5-OH 溶于 NaHCO3 Na2CO3 不同浓度的NaOH 样品 乙醚 乙醚液 依次 萃取 5%NaHCO35%Na2CO3 0.2%NaOH4%NaOH 分别 酸化 各部分黄酮 (二)梯度pH萃取法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醋酸铅沉淀法: 邻二酚羟基黄酮+醋酸铅 沉淀 不具有邻二酚羟基+碱式醋酸铅 沉淀 (三)利用分子中的特定基团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练习题:从某植物中分离出四种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试比较四种化合物的酸性, 极性大小 比较它们的Rf值大小顺序: 1)硅胶TLC 2)聚酰胺TLC A R1=R2=H B R1=H, R2=Rha C R1=Glc, R2=H D R1=Glc, R2=Rha 酸性 ACBD 极性 DCBA Rf :ABCD DBCA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本 章 内 容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