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与应用(基础部分)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ghghhgh Dr. Le Renchang 原子核物理与应用 (基础部分) 乐仁昌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目录 1 核物理的发展 2 原子核的组成 3 原子核的结合能 4 核力 5 核衰变 6 核裂变 7 核聚变 核物理的发展 第一阶段 探索阶段(1896~1930) 核物理的发展 第二阶段 形成阶段(1931~1945) 核物理的发展 核物理的发展 核物理的发展 第三阶段 发展阶段(1946~现在)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结合能 本节及下一节“核力”中相关内容是对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4章第1节的总结与提炼。 原子核的结合能 结合能 原子核的结合能 核力 核衰变 本节有关射线的种类及穿透能力、半衰期等内容参见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3章第2节。 本节中的衰变公式、衰变常数以及放射性活度等内容为新增内容。 可以补充讲解吸收剂量及单位,个人剂量限制等辐射防护知识内容。 核衰变 放射性的发现 核衰变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的种类 核衰变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核衰变 放射性活度 核裂变 本节及下一节“核聚变”中相关内容参见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4章第2、3节。只不过有些内容如核反应堆等内容进行了细化。 核裂变 重核的裂变 核裂变 核裂变 核裂变 裂变反应堆 核聚变 轻核的聚变 核聚变 可控热核聚变反应 *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20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中可能存在中性粒子的猜测。 1928年,盖革和米勒制成了探测粒子的计数器 H.Becquerel E.Rutherford (1)重大发现和假说 1932年,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海森堡和伊万宁柯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 1934年,哈恩和史特拉斯曼发现了铀核裂变现象,开创了人类获取核能的新纪元。 (2)重要理论和模型 1931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 1934年,费米提出了?衰变理论 J.Chadwick E.Fermi 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了核力的介子交换理论,奥本海 默提出了核反应的直接相互作用理论。 1936年,玻尔提出了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 1939年,玻尔等提出了液滴模型理论。 1940年,泡利建立了自旋与统计性之间的关系理论。 1942年,坂田昌一提出了两种介子和两种中微子理论。 (3)工程技术 1931年,范德格拉夫发明了静电加速器 1932年,莱里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194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反应堆 1944年,威克斯列尔提出了同步加速器的原理 1945年,美国爆炸了原子弹。 (1)基础研究:发现新核素,研究核物理的基本问题(主要针对未发现的或不能解释的事物 ) (2)应用研究:核武器、核燃料、能源与动力、辐射防护、核技术应用 奥本海默 美国“小男孩”原子弹 苏联原子弹 本节有关原子核组成、核素与同位素等内容在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3章第1节有描述。 本节有关核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以及原子质量单位等内容在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4章第1节及课后作业中有描述。 本节有关元素、原子核的密度等是新增内容。 原子核的半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宇称、统计性质和同位旋等内容可以作为补讲内容。 相对质量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电荷 +1 0 -1 实际质量 1.6726×10-27kg 1.6748×10-27kg 1.007 1.008 (1.6748×10-27) kg 1836 (带正电) (带负电) 不显 电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核内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用符号Z表示; 核内质子和中子数之和即原子质量数,用A表示。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原子核的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 原子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 原子质量单位:是以碳的同位素12C为标准确定的,即1个原子质量单位u为12C静止质量的1/12,也就是1u=mc/12=1.660552×10-27kg。 质子质量为:1.007277u。 中子质量为:1.008665u。 原子核的密度为:2.3×1017kg/m3 X A Z 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质 量 数 X A 原子核模型:液滴模型,气体模型,壳层模型, 集体模型 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同位素:同一元素中,有些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则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如: 核素:把质子数相同,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