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讲:民俗学历史及研究方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民俗学历史及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传统 (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 (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和都市民俗记载的开端 (四)元明清民俗纪录文献撰著的兴盛 (五)清末民初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 《山海经》、《易经》、《诗经》、《列子》、《吕氏春秋》、《左传》、《庄子》、“三礼”、《荀子》、《老子》 《易经》 姬昌(前1152-前1056) “文王羑里演周易” 哲学著作;占卜之书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卦辞) 《彖》曰:否匪人,不利君子 贞。大往小来,上下不交而天下 无邦也。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 通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 子道消也。(彖辞:释卦涵义)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大象辞:以图释卦)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风》、《雅》、《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法)葛兰言 著,赵丙祥、张宏明 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朴素野巧的习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秩序的。在特定的时空中,男女两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他们的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交换感情,女性是其中感情的最大礼物。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 《仪礼》:日常行为仪式。 《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等。 《礼记》:解释《仪礼》的礼义。 《曲礼》《檀弓》《月令》《礼器》《乐记》《冠义》《昏义》《聘义》《乡饮酒义》等。 《周礼》:偏重政治制度。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山海经》约成书于周秦之际。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共18卷。 一部奇书:神话、地理、宗教、医药······ 《汉书》:《礼乐志》《食货志》《郊祀志》 《地理志》“凡民函无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乐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去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应劭《风俗通义》:我国第一部以“风俗”为名的民俗专著,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一以牛祭,巫祝赋敛受谢,民畏其口,具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财尽于鬼神,产匮于祭祀。或贫家不能以时祀至,竟言不敢食牛,害或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其畏惧如此。”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和都市民俗记载的开端 (四)元明清民俗纪录文献撰著的兴盛 明朝: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沈榜的《宛署杂记》、《如梦录》等;还有冯梦龙和他的《山歌》研究。 清代:潘荣陛的、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震钧的《天咫偶闻》、于敏中的《日下旧闻考》 (五)清末民初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黄遵宪《日本国志》,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黄遵宪(1848-1905)广东梅县人,神童,举人。“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极其既成,随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 《中国风俗史》:我国第一本风俗史学术专著。 浑朴时代、驳杂时代、浮靡时代、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沿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 民间文化的文献传统 :民间的、非均质的、地方性的、生活化的。 民俗学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一)中国民俗学的发生:北大时期 成立歌谣征集处,1918年2月1日,刘半农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在《北京大学日刊》第61号上发表。 成立风俗调查会,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张竞生、江绍原先后任主席。 成立歌谣研究会,1923年5月风俗调查会成立,民国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印发《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广泛征集神纸、春联、红笺、年画,以及“各地的服饰、器具”等风俗物品。 1927年11月,顾颉刚与 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 等发起民俗学会,成立的 同时创办《民间文艺》周 刊,由董作宾、钟敬文主 编。1928年3月21日将《 民间文艺》周刊改名为《 民俗》周刊。 出了歌谣专号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