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ppt

2014.8.1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言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是现代不可缺少的医疗方法。 广泛应用在危重病房(ICU)、血液透析、肠外营养支持、肾替代治疗、化疗、介入治疗及各种有创监测。 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死率,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 1.血管内导管分类 血管内导管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临时导管、短期导管、长期导管 按导管穿刺部位分为: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 外周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HCC)、动脉导管等 按导管是否通过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按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短导管等 还可以按导管是否肝素抗凝、是否抗感染、管腔数等进行分类。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1)导管留置时问:有关文献表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周以 上,相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置管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也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暂时性留置导管患者,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长期留置导管患者 。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2)导管穿刺部位: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 ,增加了CRBSI的风险。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相比,前者易发生动脉损伤,后者更易发生导管异位。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3)导管放置方法:切开置管的感染率大于经皮穿刺置管,由于切开置管创伤大,所以动脉或静脉切开已不再作为置入导管的常规方法。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4)导管类型及材料:塑料导管发生感染的概率大于金属材料的导管,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的材料主要为硅及聚氨酯。研究发现,双腔管较单腔管的感染概率增高,单腔管感染率为8.3% ,双腔管则高达37.3%。体外试验发现,与聚四氟乙烯、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血管内导管相比,聚氯乙烯、聚乙烯导管抵抗细菌附着的能力低。在美国,这两种材料所制导管已经很少使用。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5)医护人员操作护理:置管困难、体表定位盲穿、操作者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等均可增加导管穿刺点局部和CRBSI的发生,可增加感染率;研究认为置管位点皮肤的定植菌超过100 cfu/10 cm ,相对危险系数为5.5;不严格的置管过程,相对危险系数为2.1;如果在导管置管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相关感染发生下降近6.3倍。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6)患者情况:如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7)血管内导管情况:如择期插管和紧急插管等。另外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医院规模和类型、病房功能分类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类型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ICU病房CV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也不同。 1.致病微生物 一般认为,引起CRBSI的病原菌多为皮肤常居菌。据文献报道,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 ,而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属和肠球菌属 。 2.发病机制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 (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致皮内段至导管尖端 的细菌定植,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为常见的感染途径。 2.发病机制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 (2)其他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 附定植,引起CRBSI,此种感染途径较少见。 2.发病机制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 (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2.发病机制 前2种属于腔外途径,第3种为腔内途径。置管时间小于1周 的导管,通过腔外途径感染最为常见;置管时间大于1周的 导管,腔内定植菌为主要机制。 2.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的附着作用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导管表面常吸附有纤维蛋白等蛋白质,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附着在蛋白上,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附着在聚合物表面的能力更强。此外,某些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泌细胞外多糖,称为菌毛(slime),这些细菌附着在导管表面后,菌毛可抵抗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可阻止抗菌药物与细菌细胞壁的结合,降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细菌的致病力增强。在葡萄糖溶液中,某些假丝酵母菌可形成类似菌毛的物质,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血流感染,估计与此机制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