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夏季养生原则 夏季养生理论篇 一、夏季时令特点 二、夏季气象因素与人体健康 1、夏季人体生理变化 2、夏季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夏季养生原则 一、夏季时令特点 夏季时间划分 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一、夏季时令特点 夏季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 二、夏季气象因素与人体健康 1、夏季人体生理变化 阳盛外浮,阴伏于内 “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 二、夏季气象因素与人体健康 2、夏季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暑热湿邪的致病特点 暑邪致病: 1)阳热之象明显----- 2)上犯头目,扰及心神 3)易于耗伤气津----- 4)多见暑湿夹杂----- 二、夏季气象因素与人体健康 2、夏季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暑热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邪致病: 1)易伤阳气: 2)易阻气机: 3)多见头身肢体困倦 4)秽浊不清 粘滞不爽 火邪的致病特点 1)阳热之象 2)易于伤津耗气 3)易袭人体上部 4)易生风动血 5)易扰心神 6)易致阳性疮痈 三、夏季养生原则 1、春夏养阳 采阳-----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接受太阳照射 顺阳-----顺应阳气的升发,心情乐观,舒展筋骨 护阳-----保护阳气防止损耗,防止过劳,防止贪凉饮冷 蓄阳养阴----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三、夏季养生原则 2、就凉避暑 防暑降温,防止中暑 养阳有助于消暑,避暑可防止阳气损耗 三、夏季养生原则 3、夏季养心,长夏养脾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 夏季在天为热,在人为心(主血脉 主神志) 夏季心火偏旺,故夏季以制心火为保健中心 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夏至----处暑) 长夏气候多湿气,湿浊困脾则脾失健运(芳香化湿治疗) 三、夏季养生原则 4、夏至和中午在夏季养生中的重要性 夏至: 阴阳二气交接、转折时刻,人体气血、阴阳不稳,此时易导致气血紊乱,发生疾病。 中午:阳气由强转弱,阴气由弱渐强,阴阳转折之时,调护不当,易发疾病。 注意防范外邪的入侵以及慢性病的发作!! 夏季养生实践篇 一、起居调养 二、情志调节 三、饮食调养 四、运动锻炼 五、夏季中药调养 一、起居调养 一、起居调养 二、情志调节 三、饮食调养 四、运动锻炼 五、夏季中药调养 一)夏季养生用药原则 1、清心解毒消暑 2、补气养阴生津 3、祛暑健脾利湿 4、兼顾养肺和补肾 五、夏季中药调养 二)、夏季常用药物和复方 1、解暑清热药 2、解暑除湿药 3、益气养阴,调补肺肾药 4、中药外用剂 * 孟夏 季夏 仲夏 孟夏 季夏 仲夏 孟夏之月 天气始交 万物并秀 仲夏之月 万物以成 天地化生 季夏之月 发生重浊 养四时 万物生荣 冬至一阳生 夏至一阴生 阴阳平和 阴阳平和 人体散热难--------发热 气温高-------------出汗多 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湿粘 基础代谢加快-------能量需求增多 中枢NS功能变差------------(注意力 精确性 反应速度 协调性 对时间 空间的判断力) 发热 汗出 面红目赤 心烦 口干 小便短少 神疲乏力 头晕脑胀 身体沉重 疲乏困倦, 头晕脑胀 身体沉重 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小便混浊色深 大便秽浊 腐臭 壮热 面赤 舌红 脉洪等 火热上炎 上部易受火邪侵袭 热急生风 迫血妄行 火热躁动 与心相应 气血壅滞 热聚肉腐 煎熬津液 迫津外出 等 2、夏季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热邪的致病特点 1、住宅: 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 元 丘处机 .《摄生消息论》 自然通风,洒水降温 防止空调病 2、作息与睡眠 ( 夜卧早起) 5点起床,晚10点以后安寝 午休 11AM---3PM 午饭不要太饱 不要立即午休 右侧卧位 腹部要盖 60分钟左右为宜 睡觉勿贪凉,纳凉勿过度 3、穿着 衣服 轻薄 透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