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 ——《春秋》性质试探之一 王伯虎 内容提要:《左传》桓公二年“公至自唐”释文,是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这段释文告诉我们:《春秋》并不是对事件本身的记载,而是对告庙仪式的记载。循此思路,以往《春秋》研究中遇到的一切疑难问题均可迎刃而解。由于《春秋》只是告庙(及其他祭祀活动)的记录,用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完全不合格的。由于依告而书,因而与事实不符的记载很多;又由于不告不书,因而极不完整;更由于它不是为读者,而是为太史自己看的,因而过于粗略、隐晦,离开了《左传》就没办法弄懂。但《春秋》原是一部“寓褒贬,别善恶”的政治书,不可以史书的标准来要求。 关键词:告庙、不书、即位、依告而书。 ———————————————————— 一、一段释文 《春秋·桓公二年》书: 冬,公至自唐。 《左传》释曰: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 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这段释文颇为重要,是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 传统看法认为:《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照此理解,“公至自唐”即是对鲁桓公从唐地返回鲁国这一件事的记载。然而错了!《左传》释文告诉我们:它不是对这件事本身的记载,而是对桓公返国后举行的告庙仪式(“饮至”)的记载,其中包括“舍爵、策勋”等一系列活动。如果桓公回国后不曾举行告庙仪式,不曾行“饮至”之礼,那《春秋》便不会有这条记载。 释文还告诉我们:不仅桓公二年的“至自唐”,而且整部《春秋》所书鲁十二公的历次出行(据杜预《释例》统计,共176次[1]),包括征伐、盟会、朝聘、婚娶、丧葬等,也都不是记载这些行动本身,而是记载行前事后所举行的告庙仪式。 按照周礼规定:凡国君出行,均须告庙;返回之后,又须再告,行“饮至”之礼,犒赏功臣。如果这样做了,太史便书之于《春秋》。如果行前不告庙,返回不饮至,那么不管事情多么重要,也不书于《春秋》。所谓“君举必书”[2],其真实涵义是指:君举必告庙,告庙则书。 由于《春秋》记的是告庙仪式,而国君告庙一般遵循报喜不报忧的原则,即所谓“讳国恶”[3]。故常有行前虽告庙,而返回却不告,因而未书于《春秋》之事。据《释例》统计,《春秋》书公行176次,而书“至”者仅82次,不及一半。其余94次未书,都是回国后未曾告庙。[1] 为何不告庙?《释例》解释:“隐公之不告,谦也;余公之不告,慢于礼也。” 杜预谓“隐公之不告,谦也”,完全正确。隐公原非国君继承人,不当立。只因太子桓公年幼,才暂摄君位,故不以国君自居,国君的排场,能免则免。他在位11年,《春秋》记行次数不少,而书“至”者一次也没有。因为他行前虽不能不告庙,而回国后的“饮至”庆功,则“谦”而不行。 至于说“余公之不告,慢于礼也”,不完全是。孔颖达《正义》指出:“其中亦应有心非慢而不宜告者。若行有耻辱,不足为荣,则克躬罪己,不以告庙,非为慢于礼也。”这就对了。 不仅返不告庙,不书于《春秋》;行不告庙,同样不书于《春秋》。 据《左传》僖公元年:“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 又文公二年:“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适晋不书,讳之也。” 旧以为“讳”国恶者乃是记事的太史或修《春秋》的孔子。不对!实即国君自己。 僖公出国,大约是逃难。当时庆父连弑二君(子盘、闵公),局势急剧动荡。僖公随季友仓皇出逃,自然来不及告庙。出既不告,回来也就不必告了,反正不是光彩事。 文公则因慢待霸主,被迫请罪,更是丢脸,难以向祖宗启齿,所以不举行告庙仪式,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讳”了。 桓公二年这段释文,杜预、孔颖达都注意到了,但对它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只是就事论事。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段释文是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释文启示我们:《春秋》记事,非记事件本身,而是记的告庙(及其他重要的祭祀)仪式。 告庙(及其他祭祀)是向祖先和神灵说话,是很庄重的,不管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说出来就不能改口;告庙的内容要“示于朝”[4],并向盟国赴告;太史也要书于竹简,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春秋》(其中除个别地方孔子出于某种原因作了改动外,基本上保留了太史原初的样子[5])。 《春秋》不是记的事件本身,而是记的告庙(及其他祭祀)仪式。循此思路,以往《春秋》研究中遇到的一切疑难问题均可迎刃而解,《春秋》殿堂的神秘之门便向我们打开。 二、难点剖析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认识,对过去《春秋》研究中出现的几个难点试作剖析: (1)不书即位 《春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