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战略与过程技术方案.pptVIP

第一讲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战略与过程技术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 黄少卿 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 办公室:法华校区4号楼115室 办公电话:021电子邮箱:sqhuang@ 新浪微博:/shaoqingh7206 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3点至5点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 课程考核方式 1、论文占90% 期中小论文占30%——针对一个研究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时间:第9周课堂交)。 期末大论文占60%——4人一组,自由组合,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写一篇不少于1万字的学术论文(时间:第18周课堂交)。 2、出勤及课堂提问占10%。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春天,也是冬天;我们正在走向天堂,我们也正在走向另一个方向! ——[英]狄更斯《双城记》 “7·23”事故后的一则微博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位公民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被这个时代抛弃。” ——童大焕 第一讲: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战略与过程 提纲 一、苏联式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失败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三、中国体制转型的两个阶段  (一)市场机制导入阶段(1979-1993)  (二)全面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4-至今) 四、科尔奈的“转型战略类型学” 五、经济体制转型的政治条件 一、苏联式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失败 苏联式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国家辛迪加”(State Syndicate或Party-State INC.)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经济思想 (2) 斯大林把国家强制力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大论战”(托洛茨基VS.布哈林,斯大林为中间派)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 “大清洗”,集体化运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一、苏联式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失败 斯大林体制的典型特征 (1)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企业为主体 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2)计划性(指令性):资源配置由中央计划决定,企业之间根据命令来协调生产活动 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与市场经济比较 (3)全能政府:共产党执政,政府对国家的一切事务进行全面管理 一、苏联式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失败 集中计划经济运行的后果 (1)企业普遍存在“投资饥渴症” 科尔奈(Janos Kornai):软预算约束;父爱主义 (2)消费品普遍短缺 “先生产,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东欧各国转轨前商场货架空空;中国:按票证供应 (3)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效率急剧下降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盖达尔:《帝国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苏联式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失败 对集中计划体制失败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论证 帕累托、巴洛尼 20世纪2-3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 哈耶克vs.兰格 20世纪后期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信息经济学:信息收集成本、激励机制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过程  1945年,中共“七大”: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1951年,“新民主主义建国大纲”——刘少奇 1952年底,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用10-15年的时间,‘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核心为156个大项目) 1955年:农业集体化:农村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论十大关系与第一次分权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1958年,第一次分权,即“体制下放”——为大跃进作准备 “体制下放”具体内容: 下放计划权、企业管辖权、物资分配权、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管理权、财政权和税收权、劳动管理权 “体制下放”造成的问题与救治 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大饥荒 1961-1963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七千人大会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多次集权与分权:“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1970年:第二次放权(“下放越多越革命”),背景是准备和苏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