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 通信的目的是传递信息, 根据传递信息的途径不同, 可将通信系统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相互联系的网络中用各种传输线来传递信息, 即所谓的有线通信, 如电话、计算机局域网等有线通信系统; 另一类是依靠电磁辐射通过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 即所谓的无线通信, 如电视、 广播、 雷达、 导航、卫星等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中, 将来自发射机的导波能量转变为无线电波, 或者将无线电波转换为导波能量, 用来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称为天线。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 天线设备在无线电系统中的应用(1) 天线的基本要求 天线设备是将高频振荡能量和电磁波能量作可逆转换的设备,是一种“换能器”。应有以下功能: ① 天线应能将导波能量尽可能多地转变为电磁波能量。 这首先要求天线是一个良好的电磁开放系统, 其次要求天线与发射机或接收机匹配。 ② 天线应使电磁波尽可能集中于确定的方向上, 或对确定方向的来波最大限度的接受, 即天线具有方向性。 ③ 天线应能发射或接收规定极化的电磁波, 即天线有适当的极化。 ④ 天线应有足够的工作频带。 最早的天线 30年代之前:线天线时期 在无线电获得应用的最初时期,真空管振荡器尚未发明,人们认为波长越长,传播中衰减越小。因此,为了实现远距离通信,所利用的波长都在1000米以上。倒L形、T形、伞形天线等。由于高度受到结构上的限制,这些天线的尺寸比波长小很多,因而是属于电小天线的范畴。 后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很远的距离,A.E.肯内利和O.亥维赛发现了电离层的存在和它对短波的反射作用,从而开辟了短波波段和中波波段领域。这时,天线尺寸可以与波长相比拟,促进了天线的顺利发展。 这一时期除抗衰落的塔式广播天线外,还设计出各种水平天线和各种天线阵,采用的典型天线有:偶极天线(见对称天线)、环形天线、长导线天线、同相水平天线、八木天线(见八木-宇田天线)、菱形天线和鱼骨形天线等。这些天线比初期的长波天线有较高的增益、较强的方向性和较宽的频带,后来一直得到使用并经过不断改进。 在这一时期,天线的理论工作也得到了发展。 H.C.波克林顿在1897年建立了线天线的积分方程,证明了细线天线上的电流近似正弦分布。由于数学上的困难,他并未解出这一方程。 后来E.海伦利用δ函数源来激励对称天线得到积分方程的解。 同时,A.A.皮斯托尔哥尔斯提出了计算线天线阻抗的感应电动势法和二重性原理。 R.W.P.金继海伦之后又对线天线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计算工作。 将对称天线作为边值问题并用分离变量法来求解的有S.A.谢昆穆诺夫、H.朱尔特、J.A.斯特拉顿和朱兰成等。 30年代到45年:面天线时期 虽然早在1888年赫兹就首先使用了抛物柱面天线,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振荡源,一直到30年代才随着微波电子管的出现陆续研制出各种面天线。这时已有类比于声学方法的喇叭天线、类比于光学方法的抛物反射面天线和透镜天线等。这些天线利用波的扩散、干涉、反射、折射和聚焦等原理获得窄波束和高增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为了迅速捕捉目标,研制出了波束扫描天线,利用金属波导和介质波导研制出波导缝隙天线和介质棒天线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天线阵。 在面天线基本理论方面,建立了几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和口径场法等理论。当时,由于战时的迫切需要,天线的理论还不够完善。 天线的实验研究成了研制新型天线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测试条件和误差分析等概念,提出了现场测量和模型测量等方法(见天线参量测量)。 在面天线有较大发展的同时,线天线理论和技术也有所发展,如阵列天线的综合方法等。 45年到50年代末期 微波中继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射电天文和电视广播等工程技术的天线设备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大型反射面天线。 这时出现了分析天线公差的统计理论,发展了天线阵列的综合理论等。 1957年美国研制成第一部靶场精密跟踪雷达AN/FPS-16,随后各种单脉冲天线相继出现,同时频率扫描天线也付诸应用。 在50年代,宽频带天线的研究有所突破,产生了非频变天线理论,出现了等角螺旋天线、对数周期天线等宽频带或超宽频带天线。 50年代-70年代 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对天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要求天线有高增益、高分辨率、圆极化、宽频带、快速扫描和精确跟踪等性能。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天线的发展空前迅速。 一方面是大型地面站天线的修建和改进,包括卡塞格伦天线的出现,正副反射面的修正,波纹喇叭等高效率天线馈源和波束波导技术的应用等; 另一方面,沉寂了将近30年的相控阵天线由于新型移相器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多目标同时搜索与跟踪等要求的需要,而重新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