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魔中自有天籁素材.docVIP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魔中自有天籁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魔中自有天籁素材

魔中自有天籁 生命本起源于混沌,使人类张皇失措的除了大自然外,还有生命本身。吾济向上的吁求每被下坠的欲望所羁绊,摩顶放踵的宏愿常深陷为泥淖深处的挣扎,因此,当头顶的星空摇曳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时,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蛊惑也具有宿命的意味,并在文化的年轮上刻下印痕。   浮士德博士如是说: 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 它们总想互相分道扬镳; 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 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 另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世俗, 高飞到崇高的先辈的居地。 (《浮士德》第二场,钱春绮译)   上帝的深藏不露与魔鬼的无处不在,使人类的思辨如为风所左右的纸鸢,常常沦为盲人摸象式的游戏。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作为一项高悬的文化指令,注定了将与人类同生共朽。然而,我们仍有必要面对这样一种假说——上帝与魔鬼同源。 上帝化生万物,但魔鬼显然未与之列。人类正是听信蛇的引诱并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才擢升为“万物之灵长”。在人类之前知道所谓“禁果”不仅可食而且大有裨益者,除了上帝本人,便是魔鬼,亦即那条蛇。那么,据此认为魔鬼和上帝一样先在于创世纪之前,似不容证伪。光明与黑暗的存在并不自上帝擘划白昼与黑暗始,神性与魔性乃是一股原生的合力,共同参与对宇宙洪荒的开辟和运作。魔鬼的存在构成对上帝周知全能属性的弹劾和限制,上帝的存在也成为一种制约,使魔法无以遮天蔽日。揆诸现象界,则善恶并峙,阴阳消长,恰是我们目验身受的当下观感。 附带提一下,创造蛇的上帝不等于创造魔鬼。魔鬼与上帝一样具有潜迹销行的本领,此外它还有一日千变、寄身万类的殊能。正如靡菲斯特可以凭一条丧家犬的身份赢得浮士德的怜悯,他的“婶母”可以同样借助长长的蛇信来传情达意。 对上帝的崇敬起于对魔鬼的畏惧,对邪恶的惊骇转形为对神明的膜拜。原初,上帝和魔鬼同样是不可知的,正如天际滚过的焦雷,只是人类因此产生了两种感受,这声焦雷才分别被赋以“上帝”和“魔鬼”的内涵。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的形象益人心智,他繁复对立的神格属性既折射出人类情感的混杂,又为“上帝与魔鬼同源”下了一个充满表现主义色彩的注脚。湿婆既金针度人,又殄灭苍生;既执著苦行,又色欲无边;既是牧养生灵的兽主,又是四海追杀的魔王。 善恶交杂,正邪参半正是人性的特征。精神分析家告诉我们,几乎每一个在镜子前刮脸的男人都萌生过谋杀或自戕的瞬间念头,而我们梦中的斑斑劣迹则是一笔连终极审判都无法加以严格清算的罪恶。法国神学家加尔文和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无疑都是神性焕然之辈,但两人性格中的阴骘又都可圈可点。加尔文曾把杰出的西班牙神学家塞尔维特送上火刑柱,而罗耀拉除了“在赌博、玩女人和决斗等方面更是放荡无度”外,更要求他手下的会士说:“如果修会认为白的是黑的,那么,我们便必须把白的说成黑的”。 无所逃于上帝的仁慈和垂爱,无所逃于魔鬼的蛊惑和加害,这正是人类的境遇。“上帝与魔鬼同源”,事实上正被每一颗孤寂的心灵悄焉印证。 当牧师用平和的口吻祝祷“上帝与你们同在”时,上帝正与魔鬼同在,而且,在三位天使长的簇拥下。 保罗·蒂利希说:“如果你怀疑上帝,你将永远达不到上帝;如果你肯定上帝,你将距上帝更远。”而他本人拈出的所谓“超越上帝的上帝”(TheGodaboveGod)又未必意味着对上帝的逼近。犹太人反对偶像崇拜的信念多半源于这样一种认识:上帝不是某个有形的实体,某张标有金额的期票,而是一种终极寄托的象征。弥赛亚没有如期归来不应被视为上帝的负约,而只能表明人类尚不配得到救赎。人类与魔鬼的争斗还没有完结,西奈山上自然不会有辉光出现。人类与魔鬼同在,构成上帝与人类同在的前提,因为,上帝与魔鬼同在。人类作为“迷途的羔羊”,上帝和魔鬼都想攫取,在这场争斗中,上帝靠的是启发人性之良善,魔鬼则凭着煽惑人性之邪恶。 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全能上帝的一元的世界,是一个死寂静止的世界,因为它使“真正的自由、奋斗和行动”沦为虚幻。上帝的全能意味着人类的昏聩和百无聊赖,伊甸园作为一个充满禁忌和压抑的所在,留给我们只能是一个苦难的记忆,一种旧石器时代的荒凉,它泯灭荣辱,消弥智愚,挥斥喜怒,它从根本上禁止理性的萌芽:一个厌世者的天堂。人类曾经生活在天堂这一事实,除了敦促我们反省(或珍视)原初罪孽外,还表明天堂并非高不可及;我们都是天堂的过来人。何况,失乐园的主题又未始不可以显影成人类对天堂的胜利大逃亡。 渴望天堂的人常常又拒斥天堂,贬抑尘世的人往往又眷恋人间。奥林匹斯山上美女如云,宙斯却热衷于在人间拈花惹草,逃往蟾宫的嫦娥体验的只是凄清的孤寂,所谓长生不老徒成虚度岁月。对凡夫而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非一,但更劳苦”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