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高考诗歌鉴赏检测题(含答案)
周检测试题12月28日 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注释 ①风流——风度、标格。 ②一家制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③萼——花萼。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用“萼”字)。 ④细看不是雪无香——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 ⑤着(zhāo)——等次。 ⑥散彩——放射出光彩。 ⑦帘——窗帷。翻译: 雪花和梅花虽然是两种不同事物,但她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雪花和梅花很相似。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风过梅花飘零一地。梅花虽一般,但比雪花高一等,因为雪花没有梅花薄(薄没有翻译出来),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答案】1: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渲染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表现作者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2:夸张,把江水夸张为“拍天浪”;突出了长江的汹涌澎湃,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首,然后回答问题。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题思路与步骤】
(1)陈述对象或态度:(无)
(2)解释含义: “铿然”意为“响亮有力的样子”,指“野人”(作者自己)拖曳着的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
(3)描述景象:尽管坡头山多石大,但我自是喜爱一个人在山路上独行,那拖曳着的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在这清幽的月色下显得格外地响亮有力。
(4)指出用法: “铿然”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5)点明作用:联系苏轼贬居黄洲时的景况,以及前文对道路坎坷的描写,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尽管道路坎坷、行进艰难,但也不畏艰险,积极乐观。而这“铿然”二字正是这一情怀的有力体现。
参考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 下 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pdf
-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docx VIP
- 2025年燃气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高中音乐 人音版 必修《音乐鉴赏》《舞动心弦——舞蹈音乐》 第四课时.pptx VIP
- 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培养ppt模板.pptx VIP
- 反渗透纳滤组合工艺高盐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预浓缩.pdf VIP
- 超声成像系统数字扫描变换器(参考).pptx VIP
- JTG3441-202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pdf VIP
-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配合.pptx VIP
- 202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计划.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