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贸易自由化 二次大战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普遍恢复和迅速发展,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 (一)贸易自由化的新表现: 1、??? 关税大幅度削减。 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从1947年到1986扩以来的七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各缔约国的平均进口最惠国待遇税率已从50%左右下降到5%左右。 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使关税大幅度下降。 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关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 2、??? 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或撤消 战后初期,各经济发达国家对许多商品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制等措施,以限制商品进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自由化,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战后初期,日本严格限制商品进口。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急剧膨胀,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其压力的增加,日本逐步放宽了进口的数量限制,提高了进口自由化比率。1959年,日本进口自由化比率为37%,1961年为89%,1967年为93%,1973年为97%。 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有所恢复,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也都在不同程度放宽或解除了外汇管制,恢复货币自由兑换,实行外汇自由。 战后贸易自由化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增加与对外扩张的加强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而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 一般来说,由于各垄断集团实力不同,对贸易自由化的实施所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自由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与贸易保护措施相结合,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并形成了以下几种趋势: 1、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2、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3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4、各个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是自李嘉图后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密友。老穆勒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据约翰·穆勒自传称,他3岁起学希腊语,7岁左右读柏拉图的对话,8岁学拉丁文,11岁读父亲写的《印度史》,13岁学完经济学。他的经济学的学习是在与父亲的散步中完成的。每天清晨,老穆勒带着儿子一起散步,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说给儿子听,要求儿子回去后做好笔记,交给自己审阅,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后来,这本笔记成为有名的《经济学纲要》(1821年)。约翰·穆勒17岁到东印度公司工作,直到1858年。1830年,他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论文,1843年出版了《逻辑学体系》(A System of logic),这本书树立了他作为思想家的名望。1848年,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出版。这本书辞藻华丽,体系严谨,没有古典经济学著作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和散乱,由此受到学术介的推崇,在很长时间内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本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主流古典政治经济学最后一本伟大的教科书”。 1865年-1868年,他担任维斯敏斯特议员,此后,人不知疲倦地著述,直到生命结束之前,他才说,“我的工作已经做完了”。 2、贡献: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相互需求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成本论的补充。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背景) 约翰·穆勒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穆勒认为,在比较成本所决定的界限内,两国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需要不甚迫切、需要量不大的国家,可以多得好处。反之,需求迫切、需要量大的将使交换比率转向不利的方向。交换比率的变化将视两国消费者的倾向而自行调整,使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使贸易趋于平衡。只有在贸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