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未成年人情况调查报告
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重视,青少年犯罪这一话题愈发引人注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07年发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犯罪数量在2006年-2010年之间持续上升,占到犯罪总数的60%左右。客观地把握未成年人犯罪总数、未成年人犯罪率等统计数据,有助于科学、准确、及时地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并在考察、剖析犯罪现象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究其深层的犯罪原因,进而制定有的放矢之对策。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凸显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不仅对自身有教育借鉴意义,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社会调查情况
表一:1990—2002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统计表
年份 判处罪名E 总数(人) 判处未成年 罪犯总数(人) 14一 17周岁
人口总数(万人) 未成年人罪犯占 总罪犯百分率(%) 未成年人犯罪率 (单位:万分之一) 1990 580272 42033 9034.4 7.24% 4.65 1991 507238 33392 7927.9 6.58% 4.21 1992 492817 33399 7688.2 6.77% 4.34 1993 449920 32408 7625.9 7.20% 4.25 1994 545282 38388 7422.4 7.04% 5.17 1995 543276 35832 7734.5 6.59% 4.63 1996 665556 40220 8658.5 6.04% 4.64 1997 526312 30446 7562.8 5.78% 4.02 1998 528301 33612 7946.4 6.36% 4.24 1999 602380 40014 7825.1 6.64% 4.97 2000 639814 41709 8399.7 6.65% 5.14 2001 746328 49883 8434.4 6.68% 6.11 2002 747096 58870 9386.6 7.88% 5.93
对以上两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未成年人犯罪总数逐年增加,新一轮未成年人犯罪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1991年我国刚刚迈过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在持续9年较低的犯罪总数之后,1999年又迈过4万大关后,已连续四年持续攀升,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髙峰期,预计此次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以后才会有所缓解。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该年度14一17周岁人口总数,一个是未成年人犯罪率。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1991年为我国人口生育的一个高峰期,从而导致在时隔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国正面临一个14一17周岁未成年人高峰期
2.未成年人犯罪率稳中有升,形势严峻,且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明显高于城市。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维持在万分之五左右,基本与我国全国总人口的犯罪率持平,而实际上,14—15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类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6—17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则远远高于万分之五的水平,大约在万分之七到八以上。未成年人犯罪率近年来同全国人口犯罪率一样持续上扬,丝毫没有降低的趋势,足见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仍有待加强。例如,安徽省近五年来,全省未成年罪犯年平均增长率为72%。
3并且农村籍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占犯罪未成年人中的80%左右。相对而言,城市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则较低,如上海市虹口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成效卓著,广大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筑起了一道预防违法犯罪的牢固围墙。2000年全区未成年人学生犯罪率始终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其它统计数据也同样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于城市的规律仍然存在。
二、试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综合现有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不难发现,青少犯罪大致可分为贪财与伤害两种类型。不同的犯罪类型对应各自犯罪模式。因贪财而犯罪的青少年最开始表现为逃学,之后在其行走社会时需要金钱玩乐却又难以独立谋生,很容易自发或在他人诱导下犯罪,偷、拿、盗、抢行为的发生很是常见。因伤害他人而犯罪的青少年则最开始表现为性格暴躁,不服管教;或是在其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接触社会,沾染不良风气,于是在因琐事心生愤恨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最终铸成大错。比较两种青少年犯罪模式可发现几点共性,即家长未及时监管、青少年过早綴学踏入社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对应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可初步分为以下三类: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首要原因。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又容易冲动。笔者认为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