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 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doc

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 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 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doc

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 ——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卜 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并将此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先生“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今年有望超过德国,在世界经济中排名第三。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观点: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预言的第二个高潮,至今我们还没看到。 相对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发展缓慢。 我们的腰包鼓了,但是心灵却在忍饥挨饿。事实上,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没有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退化,一些传统文化遗产甚至沦落到了需要抢救的程度。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不往远里说,同日本、韩国、印度三个周边国家相比,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远远不及人家——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节庆里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遗成功。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但却不是一个文化强省。这一点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同,其原因也一样——缺乏对于自身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显而易见,说陕西是文化大省是因为陕西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对于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抢救与保护是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并非仅靠某一方的努力便能大功告成的。我们必须营造出有利于“保护与抢救”的社会生态,它需要与此相应的政策背景。我们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措施制订都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悖离了这点,我们有关“保护与抢救”的种种计划便会落空。今天在这里提供的是我在前年完成的一个调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政府官员在做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措施制订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西当下的省情。 所谓“文化强省”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它不是一个——起码不仅是一个面子工程,需要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它需要本省所辖的区、市、县,乃至乡、镇、村的扎实深入的基层文化工作来做支撑。它需要陕西整体——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态的基本平衡。 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陕西农村的文化生态。2006年六月,我接到文化部一项调查任务,从紫阳开始,到岚皋、到宁强、到安塞、到榆林、到绥德、到凤翔……前后三月,发放调查问卷600多份,足迹遍及三秦大地。沿途所见,感触良多,一些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下面仅举紫阳县与安塞县为例。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紫阳县在2002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而安塞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并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在2006年9月19日晚上的座谈会上,紫阳县委一位官员就如何振兴紫阳民歌①,请教当时在座各位,其态度之热诚,措辞之恳切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学者,我这次来紫阳是为一个叫做“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课题做问卷调查,面对的问题与“振兴紫阳民歌”似乎有些关联之处。 就在当天早上,我在县城以北六公里处的向阳镇贾坪村做了问卷调查,收回的55张填好的问卷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内容数据: 87.27﹪的人认为当地没有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98.18﹪的人没参加过文化站或文化室等组织的活动; 98.18﹪的人认为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不方便; 25.45﹪的人喜欢能够亲身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 94.54%的人对目前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评价为“不满意”; 据该村村长贾学奎说:他们村会唱民歌的年轻人很少,十成里连一成都不到。 而正是这个贾坪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的先进典型,是陕南有名的民歌师范村。 那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老年人唱,年轻人唱,小伙们唱,姑娘们唱,干活的时候唱,生活的时候唱,贾坪村俨然就是一个歌的海洋。1975年春季陕西省民歌工作会的现场会,便是在该村召开的。 我并不打算将以上的情况告诉这位官员,他在这里为官已近四年,这些情况想必他是知道的。 我们应该共同面对的是,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个局面呢? 6月份我曾来过贾坪村,那次来是为了听茶歌,确切地说,是想听茶妹子唱茶歌。但村支书贾学锡告诉我,茶妹子都到南方打工去了。 陪同我的县剧团小贾告诉我,即便找到了茶妹子,她们也未必就会唱茶歌,该村女孩都在广东东莞台资企业做鞋,一年里回不来两个月,茶妹子已变成鞋妹子。 到哪座山,唱哪里歌,据小贾说,她们中不少人已学会了粤语歌。 我暗自思忖,对于这些“一年里回不来两个月”的茶(鞋)妹子来说,东莞和紫阳,哪个是家乡? 找不见茶妹子,我们只好找茶大妈和茶大婶。 茶大妈叫刘国琴,娘家原是高桥人,今年已经48了。她说她从小便会唱茶歌,但当我们请她唱的时候,她却用各种理由来推托,后来扭捏了半天,才给我们唱了一首《十爱姐》: 一爱姐来好人才,十人见了九人爱,好像仙女下凡来。 二爱姐来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