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docVIP

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doc

王曾瑜:《谈谈中国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及其他问题》 刊《文献研究》2010年第1辑,蒙王曾瑜先生提供,象牙塔网络发布   关于古代史料的标点与校勘,早有前辈学者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前辈学者王云海和裴汝诚先生的《校勘述略》等书,照理不须我多说。但近年来,凡我阅读的史学专业研究生论文,也不论是博士或硕士论文,最大量、最普遍的错误,还是在史料标点和错误方面,因此,利用此文谈一下,还是很有必要。   我常说,研究中华古史是容易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对史料的标点和校勘,即使是比我远为高明的前辈优秀学者也是如此,何况是我。《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和校勘都是高明的专家,但其中也确有不少错误,为众所周知。   我常考虑自己所犯的错误,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在此不妨一并说一下。一是囿于时代和个人的史识。如我曾在《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1辑发表《试论宋代农民起义的某些新特色》。但後来考虑农民起义之类的名词不科学,所以此文只能废弃,没有编入论文集之必要。二是个人学问之短拙。例如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1版第826页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作“王仲元《挥麈录》”,後来见到徐规先生校点此书,当校改为“王仲言”。因为《挥麈录》作者王明清字仲言。又如最近出版的《涓埃编》第528页,第538页两处都作赵叔向《肯綮录》,看到《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六册作赵叔问时,不由一愣。及至翻了此书点校说明,方知《四库全书提要》和李裕民先生早有考证。其实,我对赵叔向此人并不陌生,还在历史小说中有专门章节描写。但使用此史料时,似乎是赵叔向归赵叔向,而《肯綮录》归《肯綮录》,两者根本没有作何联想。第三是读书粗疏所致。如《锱铢编》第461页注①说“庆历时‘三百万束’”,近日重查《宋会要》,应为“皇祐时”。标点本《宋史》卷47《瀛国公纪》德祐元年四月:“贬陈过平江府。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收复镇巢军。”我写《宋朝兵制初探》时,误读为“平江府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收复镇巢军”,就在此书第202页将雄江军列为平江府的驻军。此次整理旧作,再查《宋史》卷451《姜才传》,可知雄淮军应设在镇巢军,标点本《宋史》的断句是对的,而自己反而理解有误。洪福一直是淮西方面大员夏贵的下属,不可能移军到江南的平江府。   错误不可避免论也许是有道理的,但任何一个严肃的学者,必须尽力避免错误,有错误也要承认和改正。不厌其烦地反复查覈史料,应是减少错误的一个有效方法。程民生先生在《中国北方经济史》後记中的一段文字:“学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史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不核对史料尤其是不核对转引的史料,不注明所引书目版本,是非常可怕的。在我阅读今人有关论著时,总是对所需史料予以核对,发现竟然将近一半有错,或多字、漏字,或误解,断章取义,或将不同朝代的两篇文章当成一篇,更有将卷数、篇名、作者注错乃至将书名注错。有时为核对一条史料,费时一天才找到——压根不在所注书中!及至核对本书初稿时,发现原来碰到的莫名其妙现象全部重现,不禁出了一身身冷汗。”这是他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治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尽可能准确地使用史料的经验谈,值得我们每一位治史者参考和效法。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最苦的工作,莫过于审读校样,这是收获研究成果时最後一道,也是最难过的关口。一部专著通常有数千条史料,特别是宋代的史料分散,查覈极为费力。如果为抢时间,赶进度,而心躁气急,忙中出错,乱中出错,失校的比例肯定更高。我慢慢学会克制自己,尽量以凝神敛息、平心静气的心态审读,不求进度,只求质量,效果会好得多。希望将来设计一种有效的电脑软件,能代替人做查覈史料,审读校样的工作,但至少目前尚是梦想,就只能靠每个人自己花费气力了。   查覈史料确实偷不得懒,偷懒往往有报应。我在发表《韩世忠大仪镇之战述评》一文时,明知韩世忠神道碑在《三朝北盟会编》卷217,《琬琰集删存》卷1和《江苏金石志》卷12三处有载,贪图方便,只查了手头的前两书,结论是“晚出的《宋朝南渡十将传》卷5《韩世忠传》和《宋史》卷364《韩世忠传》都沿袭此碑‘是论者以此举为中兴第一’之说,但加上‘武功’两字,增饰为‘中兴武功第一’”。最近才查覈了《江苏金石志》,方知文字有所出入,碑文原件即是“中兴武功第一”,根本不是《宋朝南渡十将传》卷5《韩世忠传》和《宋史》卷364《韩世忠传》另加“武功”两字。只因偷懒,给自己制造笑料。   即使一个人标点同一段古文,也可能前後不一致,但不见得是有对有错。如我在《宋朝兵制初探》第122页使用《三朝北盟会编》卷69的一段文字:“逐急差到统制、统领官不下数十员,每一统制官下使臣不下三、四十员,效用三、四十员。每使臣一员日给食钱八百或一贯,效用三百或五百,率多权贵亲戚、门生、故吏,又有朝廷缘权贵、内侍请求而至者。身未尝到,而请给论功,倍于将士。”而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