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doc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doc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强化互联网文化安全和道德自律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因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网络活动中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难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以往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明显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的信息热点形成快、话题变化快、焦点转移快,信息容量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数据库总量在1984年为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1]同时,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等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网民在内的众多个体行为,导致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二是形式的开放性。作为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的,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能在其中自由传播。三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对现实进行储存、传播、解读的文化形式。[2] 这种虚拟性集中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复制于虚拟世界,畅所欲言而不必顾虑太多是网络文化表达的显著特点。四是信息共享与渗透性。不同网民可以同时对同一信息源进行访问,使区域性资源成为共同资源,形成平面化、形象化的文化平台。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熏陶[4]运用论坛、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对话平台,能够营造一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理解和沟通。他们通过虚拟空间自由发表见解,能够在没有压力、没有等级观念束缚的情境下进行深入交流。许多在现实中不能对老师表白的观点,却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客观表达。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3、时效性特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其便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5]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物质层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信息优势,极力向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和平演变”图谋的阵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严重威胁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二是互联网语言英语化倾向带来的民族文化挑战。语言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对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国家而言,原有的民族价值观必然因为语言弱势而受到侵袭。互联网上有90%的信息属于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不足1%。[6]大学生长期与以英语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频繁接触,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承载于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三是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挑战。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通过BBS或BLOG等信息平台发表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随意放大社会矛盾和不良事件,恶意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发布虚假信息。经常接触类似的负面信息,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焦虑和失望,使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2、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潜在威胁。互联网中人们可以作为网络符号而使用虚假身份与他人交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种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个人内在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难以受诸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公众监督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由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行为和言论在互联网空间里能够自由实现和张扬,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于网络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因为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