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公民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其宪法保障.docVIP

王晨曦-公民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其宪法保障.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晨曦-公民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其宪法保障.doc

《环境法学》 课程论文 公民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及其宪法保障 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班级:民商七班 姓名:王晨曦 学号:1101020330 公民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及其宪法保障 摘要 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核心问题,其保护问题至关重要。我国现在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民法领域。但是,由于传统民法理论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公民环境权的内容超出了民法所调整的范围,其调整方式重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环境权的产生及发展趋势相悖。因此,考虑到民法对环境权保护之不足,有必要在宪法中确认环境权,将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立法路径上,笔者认为将环境权作为单独一条写入“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更为合适。同时,为了保证宪法层面的环境权得到有效实施,尽快将宪法司法化,使侵犯基本环境权的案件有法可依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环境权保护 民法 宪法 设立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使之受到保护,保护是权利的应有之义。“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诉讼的基础。”环境权理论的发展及其保护程度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环境权民法保护之不足 在我国,目前对于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主要限于《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之中。尽管随着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破坏事件的频发,环境保护问题逐渐为民法所重视,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更是提出了“绿色民法典”的概念——所谓“绿色民法典”,就是体现了环境保护理念的民法典。但是,囿于传统民法理论的限制,民法对“环境权”这一概念的认可程度并不高,并不能对其提供足够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环境权的内容超出了民法所调整的范围。尽管有学者只需要扩大传统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以及更新侵权理论,就足以弥补传统法律的缺陷,不必要再确立一项概念模糊的环境权。但是根据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所确定的环境权的定义,“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重组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通常认为,《人类环境宣言》中所确定的信念乃是关于环境权的经典定义。其所确定的环境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人类享有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第二,人类有义务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抽象的生存权利与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并不属于传统民法的客体理论中所包括的内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尽管现在理论界提出了“自然资源使用权物权化”的课题,将自然资源列为民法所保护的客体,但是这也仅仅是在个人或者单个的国家层面——因为民法中的物必须是某个主体所有或者某几个主体所共有,而在环境权层面的环境资源,应当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所进行定义的,即由全人类所共有,这也超出了传统民法的讨论范围。相反,如果民法突破了这种界限,将全人类视为一个民法上的主体,那么民法也就不能再称之为民法,至少不能再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民法。 第二,民法层面的保护并不符合环境权的发展趋势。环境权这一概念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二战后现代工业的急剧发展,世界人口激增,资源消耗上升,“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环境受到污染而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时有出现。1960年,原西德的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引发是否要把环境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自此,环境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并在各国的宪法中反映。据统计,目前已有41个国家或地区的宪法规定了个人享有清洁、健康的环境的一般性权利,有62个国家或地区在宪法中规定要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国家的目标和义务。 但是,综观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在民法层面,对环境保护予以规定的文件主要是《民法通则》及刚刚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在这两部法律中,其所规定责任类型乃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受害人遭受到了实际的财产损失后,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无疑又重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往的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此外,基于民法“恢复原状”的理念,侵权责任人的赔偿限额仅以受害人的损失为限,而实际上侵权人因污染环境所带来的利益往往是远远超过受害人的损失的,这就可能导致侵权人铤而走险,以较小的赔偿换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尽管对此也有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对其进行规制,但在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第三,民法从法律性质上不能够对环境权予以充分的保护。民法的根本是讲求主体的平等。通常来讲,对环境权的侵犯通常来自社会组织、团体或者大型企业,而受害人通常是一般公民,在形式上满足了民法对主体平等性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除了对形式的考查,更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因为法律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实质上的公平与正义,因为此目标难以实现才提出了程序正义或者形式正义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案件中更多地考虑“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在侵犯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