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探测器与光子探测器性能比较 (1)热探测器一般在室温下工作,不需要致冷;多数光子探测器必须工作在低温条件下才具有优良的性能。工作十1—3微米波段的PbS探测器主要在室温下工作,但适当降低工作温度,性能会相应提高,在于冰温度下工作性能最好。 (2)热探测器对各种波长的红外辐射均有响应,是无选择性探测器;光子探测器只对短于或等于截止波长入的红外辐射才有响应,是有选择性的探测器。 (3)热探测器的响应率比光子探酗器的响应率低1—2个数量级,响应时间比光于探测器的长得多。 液晶 液晶现象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 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苯甲酯时首先观察到的现象。他发现,当该化合物被加热时,在145℃和179℃时有两个敏锐的“熔点”。在145℃时,晶体转变为混浊的各向异性的液体,继续加热至179℃时,体系又进一步转变为透明的各向同性的液体。 研究发现,处于145℃和179℃之间的液体部分保留了晶体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因此被称为“流动的晶体”、“结晶的液体”。1889年,德国科学家将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命名为“液晶”(liquid crystals,LC)。研究表明,液晶是介于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相态,它既具有晶态的各向异性,又具有液态的流动性。 液晶的应用 液晶在日常生活上,常见于电视、电脑显示器、摄像机、温度计、光开关与电子表上。应用后,具有厚度小、耗电少、电磁辐射少等优点。 液晶显示器 将向列型液晶夹在有导电能力的玻璃平板间,在两玻璃板间施加电压,利用电压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进而控制背光灯管所发出之光的透射程度,利用这种原理设计的显示器,称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简写为LCD。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布满发光点,每个发光点上有红、绿、蓝三中色素,透射光经三原色滤光片后,就可产生各种色彩了。 液晶显示器 * * *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有机大分子化合物 2003年, Takahashi等人将聚噻吩衍生物PTh与光敏剂卟啉 H2PC共混后与芘衍生物PV制成双层膜器件,在430nm处的能量转换 效率最高达到了2.91%。 模拟叶绿素分子结构材料 科纳卡技术在2009年2月于日本举行的“PV EXPO 2009 第二届国际太阳能电池展”上展出了利用卷对卷方式制造的多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模块。展示了利用柔性特点封装于皮包中,或作为电子纸的电源加以利用的试制品 电致发光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是指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流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主要是无机化合物的半导体材料。在过去的20多年里,p-n结无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对可见光谱的覆盖,发光效率超过了白炽灯。由于无机LED器件具有结构牢固、驱动电压低、使用寿命长、效率高、稳定性强等许多优点,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实用。但是无机LED器件的制作成本较高,加工困难,效率低下,发光颜色不易调节,也比较难以实现全色,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OLE)就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据所使用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不同,人们有时将利用有机小分子为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称OLED;而将利用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简称PLED。 但通常将两者笼统地称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也简称OLED。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1) 1963年Pope等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 (2) 1977年Chiang等发现具有高度共轭结构聚乙炔的导电特性; (3) 1982年Vincett将有机电致发光的工作电压降至30V; (4) 1987年Tang等人首先报道8一羟基喹啉铝薄膜的电致发光; (5) 1990年Friend等报告在低电压下高分子PPV的电致发光现象; (6) 1992年Heeger等发明用塑料作为衬底柔性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7) 1992年Uchida等发现蓝光材料聚烷基芴; (8) 1994年Burn等制备共轭--非共轭单体聚合得到的交替型嵌段共聚物; (9) 1995年Fou等提出制备OLED的多层自组装技术; (10) 1997年Forrest等发现电致磷光现象,突破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量子效率低于25%的限制; (11) 1998年Kido等实现电致发光白光; (12) 1998年Hebner等发明喷墨打印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 (13) 2003年交联法制备多层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 OL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影像书写分析报告.ppt
- 制图工具仪器及用品分析报告.ppt
- 影像书写规范分析报告.ppt
- 制图工具与制图标准分析报告.ppt
- 影像图谱系列腹部CT经典分析报告.ppt
- 制图规范考试题分析报告.doc
- 制图基本知识分析报告.ppt
- 影像系统简介b分析报告.ppt
- 制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报告.ppt
- 影像显示与读写分析报告.ppt
- 2025裁判员高频难、易错点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docx
- 高中物理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物理“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舞蹈美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裁判员高频难、易错点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docx
-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模式与实践路径.docx
- 在生活上的总结报告.pptx
- 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技能培养效果评估.docx
- 《建筑工程防水质量通病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裁判员高频难、易错点题及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