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歌流派晚唐五代词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晚唐诗歌流派晚唐五代词风.doc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内容提要: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突出现象。本文着重从文体内质方面,论述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其如何导致温庭筠、韦庄二家词风之不同。旨在藉此深化诗词之间关系研究,全面认识词体文类风格的形成,与词家早期疏、密二派肇始之由。 文学与文体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体之间的交融互动。词有“诗余”之称,诗词关系,自宋代之后,特别是敦煌文献发现以来,学者们围绕长短句形式的起源问题作过大量研究,而诗词之间联系,除句调韵律外,还有词语、意象、情境、风格等多种因素。缪钺《论词》云: 词之所以别于诗者,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内质之情味意境……内质为因,而外形为果。先因内质之不同,而后有外形之殊异。故欲明词与诗之别,及词体何以能出于诗而离诗独立,自拓境域,均不可不于其内质求之,格调音律,抑其末矣。 [1]全面看待诗词之别和词体兴起的根源,作为内质之“情味意境”,确实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即从文学内质角度,先考察中晚唐流行的由李贺开启,到李商隐、温庭筠趋于极致的绮艳诗风,与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风之间的演进关系;再考察韦庄词风与温词异同及其原因,并藉以进一步深入认识诗词之间关系。 (一)从李贺、李商隐到温庭筠 一、表现“迷魂”、“心曲” 词,特别是最为突出地表现词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特征的婉约词,从内容上看,更多地是以具体细腻的笔触,集中地体现人的心境意绪,将情思中最为细美幽约者,曲尽其妙地予以表达。温庭筠词《菩萨蛮》(小山重迭)通首表现的是女主人公慵懒、孤寂的心境;韦庄《菩萨蛮》五首,表现的是在乱离中流落江南的枨触情怀;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写的是被“离愁”折磨的心头滋味。《花间集》中“心”字出现79次。名句如:“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温庭筠《归国遥》)、“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韦庄《菩萨蛮》)、“丁香软结同心”(毛文锡《中兴乐》)、“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不堪心绪正多端”(孙光宪《临江仙》)等等,在直接出现“心”字的同时,由相关的语境烘托,把“心曲”、“心绪”,以至难以把握难以说清的内心复杂变化与繁复层次,都鲜活贴切地表现了出来。从文体角度看,这在其他文类中固然少见,但从艺术的演进承传角度看,也并非词体独创,诗中自有一类作品为其前导,而与其时代最近的“李贺——温李”一派诗歌,更是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 李贺与李商隐、温庭筠先后崛起于中晚唐诗坛,他们在创作上很突出的一点,是向心灵世界开拓。“李长吉师心”[2],而李商隐、温庭筠也同样有这种倾向。他们除写自己的寥落、阻隔、理想幻灭、年华蹉跎等种种枨触外,还将心思留连于女性世界,写女性的“心曲”。李贺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题归梦》),以及《梦天》、《天上谣》、《苏小小墓》等,都是或写自己的“迷魂”,或状女子的“心曲”。李商隐的名句“身无綵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山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以及《燕台》、《锦瑟》等篇,更是在对心理世界发掘的深度和表现的细腻真切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温庭筠之写心理状态,虽突出表现在词体中,但其乐府诗与近体抒情小诗,于此也很擅长。可以说正是由于将诗歌中这种艺术经验成功地移入词中,他才能对“谢娘心曲”作出那样丰富多彩的表现。试看以下诗词: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碧涧驿晓思》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梦江南》 都是将天涯阻隔之恨融入眼前沉寂寥阔的夜空和月色花影之中,种种物象,都是为了烘托体现抒情主人公落漠的心境。对照可见温庭筠诗与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作者一些深微造极的体验,被不止一次地织入不同的作品中。温词《菩萨蛮》其三结尾:“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与上引《碧涧驿晓思》结尾:“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意境也是非常接近。在展示人物心理上诗境与词境相通,是温庭筠将李贺一派在诗中用得很纯熟的手法,转移到词中的突出表现。 二、心象融铸物象 李贺一派诗歌与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为了展示人的心情意绪,将诗中以景就情、以情化景之法,加以发展。往往以心象融铸物象,创造出艺术化的主观色彩很浓而又更为直观的心灵景象。温庭筠《归国谣》下片:“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用画堂残烛和梦后的更漏声等,极力烘托环境。在点出其人“无限心曲”之后,不是对“心曲”作抽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