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赏鱼病防治
观赏鱼病防治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鳃霉病 [病原体] 为鳃霉属。[症状] 当孢子散落在水中时,碰上鱼鳃,便粘附在鱼鳃上,侵入其组织里生长,发育成菌丝,不断分枝,在鳃小片内像蚯蚓一样穿来穿去,破坏组织,把正常的鲜红鳃丝变成粉红色,显示出严重的贫血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机能严重地受到阻碍,以至引起病鱼死亡。病程往往表现为急性型。当开始发病时,发现少数鱼死亡,但到第2~3天,会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当水质不清洁时,有机质过多而使水体变质时,最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治疗方法] 鳃霉病尚无较好的治疗办法,主要靠平时注意做好预防工作,保持水质的洁净和用水的预先消毒。治疗方法可以参照肤霉病的治疗方法。五、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锥体虫病原体属锥体科、锥体虫属,是专门寄生在血液里的鞭毛虫。在淡水鱼类的血液中,颇为普遍,种类也很多,但除个别鱼,偶尔可发现大量寄生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数量不多。即使在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从鱼的外表和血液中都看不出明显的病症。由于这些鞭毛虫大多对鱼的危害不严重,这种病原体肉眼看不见,对它们的病理也缺乏研究。诊断需靠显微镜检查。
.粘孢子虫病粘孢子虫是在海水及淡水鱼类寄生虫中种类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类孢子虫。粘孢子虫是比较微小的一类寄生虫。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无例外地产生种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孢子。成熟的孢子从病鱼身上落入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因接触而粘附在体表或鳃上,受到鱼体中某些物质的刺激,放出极丝,钻入寄主组织细胞内“定居”,开始生长发育,这时称为营养体时期,营养体继续发育和生长其周围的寄生组织,因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壁将营养体包住,形成粘孢子虫胞囊,胞囊的形状和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粘孢子虫以寄生于热带观赏鱼的皮肤、鳃和肠道等部位较常见。寄生在皮肤和鳃的粘孢子虫,其胞囊最后被成熟的大量孢子挤破,使孢子直接散布在水中,重新侵入别的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寄生在肠道内的粘孢子虫,可通过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输出。粘孢子虫绝大部分种类,因存在的数量不多,对鱼的危害不大,只有少数种类引起严重的流行病,影响鱼的生长、发育。患有此病的鱼,由于体内机理失调,食欲不振,体质日益消瘦,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病鱼最终死亡。外表病征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严重的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经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终至死亡,此病称之为疯狂病。粘孢子虫病在国内外流行,虽然相当普遍和严重,但至今仍未有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防治方法多采用生石灰和石灰氮作器具消毒。对病鱼采用百万分之十(10ppm)的高锰酸钾或2%食盐水,或8%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也可用1%敌百虫浸洗3~9分钟,对杀死鱼体上的粘孢子虫有一定疗效。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病原体] 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升至28℃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