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方法 微生物修复:生物膜 生物操纵:放养凶猛鱼类; 植被群落恢复:通过水环境的生境调控和植被的人工重建促进水生植被的自然恢复,逐步恢复受损水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水生植物)、消费者(鱼类)、分解者(细菌)等,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建立有效的食物链,促进系统的物质恢复,恢复水体的功能,达到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生物除藻:微生物和相应的酶,对水生生物及人类等不产生危害及副作用,微生物迅速激活,与水中藻类竞争营养源,从而使藻类缺乏营养死亡,沉入水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继续降解死亡藻类,直至消灭,使水体变清。 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塘处理技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土地处理技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对水净化的目的。 人工沉床:生态浮岛技术 1、维持水的自然循环,保证上游清水来源 2、规范水的社会循环,减少人为污染 3、恢复或保育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系统结构,发挥系统功能 流域综合治理思路 径流污染物植物截除工程 溪流强化脱氮除磷生态工程 入库口前置高效复合湿地生态工程 能源化利用 库体内源污染修复立体生态浮岛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 饮用水库生态修复工程模式(5+1mode) 生态林优化建设工程 生物质废物低成本干燥-成型燃料加工一体化先 进生产线技术 不同功能的生物炭加工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制,开发环境修复功能生物炭材料。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斑疹、伤寒、霍乱、疟疾等传播蔓延、扩散,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繁衍。 油膜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交换,减弱太阳光辐射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石油污染物还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使生物分布发生变化,改变群落和种类组成。 海洋鱼类大多对石油污染物十分敏感,成鱼一接触到石油即迅速游离污染区,洄游鱼类的洄游路线上如果有油膜,会阻碍它们赶路,影响繁殖。 石油对鱼卵和幼鱼的杀伤力更大,海水含油量在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大都有缺陷,只能活一二天。 石油在水中自然降解,或被微生物吞噬降解,还会消耗掉海水的大量溶解氧。所以一起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会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使海水中的生物面临死亡威胁。 * 本法较适合用于养殖水体、景观水体的应急性杀藻. * 常规铝盐、铁盐等混凝剂虽能高效除磷,但出水中残留的药剂可能会破坏湖水原有的生态微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且常规铁盐、铝盐等溶液往往对管道和水池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时间久了,还容易在其中结成垢片。 * 第7讲水体污染与环境健康(2)-有机污染 冯 英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主讲内容 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及危害 水体修复原理与技术 应用实例 有机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且污染环境的有机化合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 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指自然化学反应或生物体代谢所产生的各种有害于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有机化合物,如黄曲霉素、萜烯、氨基甲酸乙酯、麦角等。 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各类有机合成物,如染料、洗涤剂、农药、塑料等 。 What are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一系列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和长距离迁移,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有高毒的含碳化合物。 典型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 /长期残留性 : POPs在水体中的半衰期大多在几十天至20年,个别长达100年;在土壤中半衰期大多在1-12年,个别长达600年; 生物蓄积性:生物富集因子(BCF)高达4000-70000 半挥发性 高毒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 长距离迁移性 POPs具有五个显著特性 POPs的历史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经过4年多的探索,终于发现一种名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即滴滴涕,英文名为DDT)的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而对大多数生物无害。1942年,DDT开始在市场上公开销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