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主义性格形成的家庭根源
按:完美主义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性格特征,历史、社会、小说、电视剧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周瑜、张国荣、林黛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等等,周围一些同学也程度不等地有此性格,其最大特点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此一特点的原因包括先天和后天,后天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是完美主义者,女儿相当程度上会变成完美主义者,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随时随地的批评、指责、否定、拒绝、威胁、强迫、谩骂、体罚,结果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就没能建立起来,于是恐惧、逆反、抑郁、突然爆发等很多特点都随之而来。本文曾于数年前发表,后被北大光华的何志毅老师看上(何老师最近加入了交大安泰),重新写了一篇发表在《北大商业评论》上。我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写的就是这个主题,等写完论文,稍微瞄一眼谁,就能发现此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家庭背景如何……后来,发现所谓研究不过如此,于是就有点想放弃这些研究了,把更多心思花到学习儒、释、道的经典上去了,毕竟,把古人现成的“研究成果”学点过来比自己瞎折腾容易多了。想了解更多父母的不安全感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可参见《天才的悲剧》一书。本文《完美主义性格形成的家庭根源》结合几个具体的个案从规则刚性、惩罚的毁灭性与突发性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子女形成完美主义的心理学过程,表明追求完美、过度苛求的父母导致了子女完美主义的产生。 完美主义倾向于为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设置超越现实的高标准,同时无法接受诸如个人外表、家务或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与缺陷,并对完整、纯洁、善等过于偏执(Strickland, 2001)。早在1950年,美国分析心理学先驱Karen Horney就在其著作《神经症与人类成长》一书中提出了完美主义这一概念。多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障碍存在关联,但直至最近20年,Hewitt and Flett (1991)、Blatt(1995)等更多学者才就完美主义与抑郁、自杀倾向、社会焦虑、社交恐惧、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逐步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目前完美主义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张兴福,2003,2004;訾非,2004;杨宏飞、张小燕,2004)。 一些研究探讨了完美主义的形成,发现追求完美、过度苛求的父母导致了子女完美主义的产生(Ablard and Parker, 1997; Vieth and Trull, 1999; Kawamura, Frost and Harmatz, 2002)。研究表明,如下四种教养方式促进了儿童早期完美主义的形成:1. 过度指责、过度严格的父母;2. 父母期望与标准极高,间接指责;3. 父母对子女缺乏认同,或者认同不一致、有条件;4. 完美主义的父母成为完美主义态度与行为的示范(Shafran and Mansell, 2001)。本文将在上述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个案解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心理学过程。除非特别注明,所用个案均为笔者的访谈资料。 完美主义的父亲或母亲要对子女产生影响,或者父母双方必须达成一致,或者不赞同完美主义的一方在教育子女时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后者而言,如果父亲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母亲将被迫保持沉默;如果母亲专制,就成了弗洛伊德所谓的“母亲主导、父亲缺席”(mother dominant, father absent)。极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持有严格的是非标准和规则刚性,要求配偶的绝对服从,否则将施以极为严厉的惩罚。如果对方不希望拆散家庭,为了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和谐、避免更为猛烈的碰撞、保住自己的脸面,一般情况下只好忍气吞声、三缄其口、委曲求全。于是夫妻双方或者主动或者被动达成了一致,家庭开始被如下的氛围所笼罩:较少宽容、忍让和笑声,更多的是吆喝、叫喊、冷漠、瞋恨、争执、指责、谩骂、命令、强迫、羞辱甚至诅咒。这既为子女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塑造子女的完美主义性格创造了条件。 2. 从个案看子女完美主义的形成 2.1 高标准与规则刚性 例1:小孩正坐在地板上玩得高兴,突然听到母亲带着强烈的瞋恨心厉声尖叫:“快起来!地板脏!不能坐!”小孩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只得蹲在地板上继续玩。 完美主义者往往有绝对的是非观念,认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存在中间状态。因此,只要哪怕稍微偏离一点点他所认为的绝对正确的标准,就是绝对错误。比如,一些完美主义者有洁癖,他们对干净整洁秩序要求极高。地板不是绝对干净,就是绝对肮脏,不存在有点干净、比较干净、非常干净等梯度。地面上的一张纸片、一根头发都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父母不允许小孩把手放进嘴巴,不可以坐在地上、不得触碰地面、青草、树叶、栏杆乃至别的小朋友,就是因为一个字:脏。白天不允许孩子坐在床上,以免身上的衣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