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excel+orign+spss的描述统计.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xcelorignspss的描述统计

全距 全距(又称极差)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MAX(ARRAY)—MIN(ARRAY)”求得。ARRAY是指原始资料的存放区域,并且前后应该一致。全距最显著的特点是计算简便、含义清晰,实际工作中常用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控制,但全距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差 平均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计算平均差使用AVEDEV函数, 格式为:AVEDEV(NUMBER1,NUMBER2,……) NUMBER可以是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单元地址或区域名称。 例:AVEDEV(4, 5, 6, 7, 5, 4, 3) = 1.020408 标准差 标准差用于反映相对于算术平均数的离散程度。计算标准差的函数有两个,一是STDEV函数,二是STDEVP函数。两者的参数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计算的公式略有一点不同。 格式为: STDEV (NUMBER1,NUMBER2,……) STDEVP(NUMBER1,NUMBER2,……) 方差 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它也是衡量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差有两个函数,前者是计算样本方差的,后者是计算总体方差的。格式为: VAR (NUMBER1,NUMBER2,……) VARP(NUMBER1,NUMBER2,……)。 反映分布趋势的描述统计量 常用的反映分布趋势的描述统计量有两个: 偏斜度 峰值 偏斜度 偏斜度反映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分布的不对称程度 。 计算偏斜度使用SKEW函数,格式为:SKEW(NUMBER1,NUMBER2,……) NUMBER可以是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单元地址或区域名称。正偏斜度表示不对称边的分布更趋向正值。负偏斜度表示不对称边的分布更趋向负值。 峰度 峰度反映与正态分布相比某一分布的尖锐度或平坦度。 计算峰度使用KURT函数,格式为:KURT(NUMBER1,NUMBER2,……) NUMBER可以是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单元地址或区域名称。峰值正峰值表示相对尖锐的分布。负峰值表示相对平坦的分布。 三、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 平均 10.3952 标准误差 0.010117971 中位数 10.395 众数 10.4 标准差 0.101179708 方差 0.010237333 峰度 -0.525357096 偏度 0.123065672 区域 0.43 最小值 10.21 最大值 10.64 求和 1039.52 观测数 100 最大(1) 10.64 最小(1) 10.21 置信度(95.0%) 0.020076249 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1)整列:将所取得的原始数据给予顺序排列,数值小的在前面,数值大的在后面。 (2)求极差: (3)分组:100个变量可分7~9组或9~12组。可用公式(K=1+(lgn/lg2))来确定组数。 (4)确定组距:组距是指上一组与下一组的数值之间的差值,通常用i表示。组距一般用整数。如本例中取9组,全距为0.43cm,则组距为:i=R/组数=0.43/9=0.048≈0.05(cm) 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5)确定组限与组中值:组限就是各组的变异范围,即各组的上、下限。组中最小的数值称下限;最大的数值称上限。第一组的下限不应由资料中最小的数值开始,而最小的数值则包含在第一组内。同理,最后一组的上限就避免以最大的数值结束,其最大的数值则应包括在最后一组内。 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5) 另外,组限的小数点位数应比数据的小数点位数多一位,这样才能避免数据重复划。上限与下限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以代表该组所有变数的平均数。组中值应尽量采用整数,以便于计算。组中值加、减二分之一组距,便分别得到该组的上、下限。首先确定第一组的组中值,确定之后,其它各组的组中值及组限便可以依照组距为等级差数依次推出。 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6)计算各组变量所出现的次数:将各组上、下限内所包括的变数分别归入各组,计算各组变量所出现的次数。一般先用记号“正数”计数,然后按记号统计次数,制成次数分布表如下表所示。 100个果丹皮的长度次数分布表 组限 组中值 记号 次数(f) 相对次数/% 累计次数/% 10.195~10.244 10.22 正+3 8 8 8 10.245~10.294 10.27 正正+1 11 11 19 10.295~10.344 10.32 正正+3 13 13 32 10.345~10.394 10.37 正正正+3 18 18 50 10.395~10.444 10.42 正正正+3 18 18 68 10.445~10.494 10.47 正正正 15 15 83 10.495~10.544 10.52 正正 10 10 93 10.54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