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总复习政治单元复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附答案).docVIP

2011年中考总复习政治单元复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附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中考总复习政治单元复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附答案)

单元即时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法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②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只是政府的事情,和老百姓关系不大 ④法律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 答案:D 2.犯罪指的是(  ) A.民事违法行为 B.违反纪律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 答案:C 3.辽宁省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绥新,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等人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数额巨大,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说明(  ) A.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的 B.法律是靠武力保证实施的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 答案:C 4.荆州区无业人员吴某,为了试一试消防警察是否及时接警,在无火警的情况下,拨打119电话报火警。吴某的行为是(  ) ①错误行为 ②一般违法行为 ③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④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5.在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  ) ①未成年人保护法 ②婚姻法 ③刑法 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⑤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④ 答案:D 6.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公园等场所相继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答案:C 7.王涛逃课到网吧玩游戏,其父亲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劝导。王涛的爸爸(  ) A.履行了对未成年子女抚养的义务 B.干涉了未成年子女的课外生活 C.履行了对未成年子女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D.干涉了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自由 答案:C 8.如今上网已成为许多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未成年人辨别能力不强,青少年上网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学校保护 B.家庭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答案:C 9.下列不是违法行为的是(  ) A.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B.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C.违反宪法的行为 D.违反刑法的行为 答案:A 10.(2010江苏南通)一般违法与严重违法(犯罪)有严格的区别,抹杀它们的区别会造成冤假错案。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 A.违反国家法律、具有社会危害性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C.社会危害性较大、应受行政处罚 D.违反宪法和法律 答案:B 11.(2010江苏南通)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陈某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 B.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 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 D.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 答案:B 12.(2010河北)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一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英勇献身的少年儿童事迹大加宣扬,致使许多少年儿童因救人或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而身亡。出于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避免误导的考虑,教育部近期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增添了珍爱生命、安全自护的内容。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小学生不应该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而应该学会自我保护 B.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没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C.中小学生遇到坏人坏事应讲究策略,见义“智”为或“巧”为 D.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中小学生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权利 答案:C 二、理解与分析 1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乘车、乘船、飞机时,要遵守制度,听从指挥,维护交通安全,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等危险品;参观游览时,要爱护游览地的公共财产、文化古迹和花草树木,维护良好秩序,注意卫生,不随地乱扔杂物等。 请你想一想:这些现象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 14.16岁的男孩小华虽然从小爱玩好动,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这个年纪的孩子,爱打游戏机的挺多,小华也不例外。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一下子就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哥们”怂恿他尝一口时,小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也没心思上了,有时骗一些低年级同学的钱。有一天,他竟然持刀抢劫了一名女青年的钱包……最终,小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阅读此文后,你有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