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岳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中 高同寿 一、设计思想 借鉴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教学设计目标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第一目(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至于地质构造的意义(即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可后置于第二课时与第二目(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教学合并,其原因有二方面:一是在不破坏第一目完整性的原则下,时间分配上的调整,二是内容性质上的统一,两者均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只不过施动者一为地质构造一为构造地貌(如不考虑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的地形倒置的话)。而两者可谓因果关系。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完整的观察到褶皱山与断块山,因此在对其形成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模拟演示或通过动画来帮助理解。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在半个多学期的高中地理学习中,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即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如日照图、大气环流示意图、简易天气示意图、气候资料示意图等的判读),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指出观察的角度以加强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应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上判读各种基本地质构造及其地表形态。 ③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来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欣赏优美自然风光图片,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③通过对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难点: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断裂和断层)的判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 1、学法:收集资料法: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有关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讨论探究法: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 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引导启发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 图示导学法:利用图片、表格、框图,利于学生对知识感性、理性和系统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制图和比较思维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 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后经教师加工、制作而成的多媒体课件;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 九、教学程序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导入 图片(投影或展示):《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0期8拉页“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三维景观地图 观看 激发学生兴趣 讲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提到山,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巍峨、挺拔。所谓仁者爱山。 新课学习 褶皱山 图片:“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西部青藏高原上的高大山峰;安第斯山脉 观看 回顾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营造 提问: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温故 讲述:科学家们的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好的解释了这一类现象 知新 宏观了解全球海陆、高大山系的分布和变化 动画:板块构造学说 动画:板块运动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运用 培养学生举一反隅(知识迁移)的能力 提问: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来解释落基山脉的形成 讲解:地质构造—褶皱 学习 理解褶皱山的形成 图片:褶皱(褶曲)的基本形态 观察 注意:背斜向斜的岩层形态 注意: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 图片:向斜山背斜谷示意 观察思考 通过对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注意:背斜向斜的岩层形态 注意: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 讲解:地形倒置的原因 注意:地表形态并非是背斜向斜的判断标准 学习 录像(学生演示):背斜顶部受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 观看 难点突破 填表:背斜和向斜的特点及判断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判断依据 背斜 向斜 讨论填表 通过列表比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和重、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