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41页)讲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产业政策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为第一阶段;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到1965年为第二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8年为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为第四阶段。以下简要地回顾一下各阶段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的产业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扶持民族工商业,打击投机资本;促进手工业生产发展;恢复和发展农业、交通、邮电等基础产业。 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之后,1953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置于首要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产业结构开始向工业化阶段迈进。“一五”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156项重点工程;相应地发展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保持重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引进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技术消化和创新的能力;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主要内容有:“以钢为纲”,明确提出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大搞“小土群”(即小型土法土炉炼钢),掀起全面大炼钢铁运动;下放管理权力,建立地方独立的工业体系;实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扰乱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为了克服“大跃进”产生的种种消极影响,治理当时的混乱局面和摆脱困境,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1年开始进入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包括:大力发展农业;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对“长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强工业的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业政策 经过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逐步克服了“大跃进”造成的比例失调和各种消极影响,从1963年开始 ,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回升,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正常轨迹,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和危机之中。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大搞“三线建设”;继续实行“以钢为纲”;发展“五小”工业;继续推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力。   (四)、1978年至1989年的产业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79-1989年的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加快农业发展;适当降低工业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优先发展轻工业,对轻纺工业实行能源、原材料、投资、贷款、进口用汇、交通运输的六优先原则;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允许个体、集体兴办第三产业;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对境外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经过初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基本得到扭转。农轻重三者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进入均衡发展状态。然而,随着管理权限下放和财税体制改革,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加工工业超常发展状况,结构性矛盾再次突出 ,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有“瓶颈”,国民经济被迫进行大的调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策略分析方法 特 點 由外向內 五力分析 Porter(1980) 著重在產業環境分析,五力的消長將決定產業的競爭程度與獲利狀況,適合用來分析產業整體競爭環境與競爭態勢。 鑽石模型 Porter(1990) 主要分析一個國家是否適合發展某一特定產業,多應用於產業分析上,政府為觸媒角色,即以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PEST分析 Francis(1967) 外部環境分析工具,適合用來分析總體經濟環境對產業的影響。 由內向外 價值鏈 Porter(1985) 注重企業內部因素的探索檢視,缺乏明確的產業環境因素之分析。 SCP模型 Scherer(1990) 較適合應用於企業針對單一產品行銷策略之分析。 內外整合 SWOT分析 Weihirch(1982) 具備產業面與企業內部雙向考量,但對於優劣勢定義較無量化基準。 資源基礎理論 Barney(1991) 針對企業內部之策略性資源作分析,以形成競爭優勢,但評估因子上並無詳細之分析,使用較難有系統化的評估路徑。 策略矩陣分析 司徒達賢(1995) 系統化考量策略與其產業環境及內部因素配適情況,但較不適合關聯效果大、產品種類眾多之產業。 策略分

文档评论(0)

x551116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