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诊断与救治进展--许文集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年急性中毒诊断与救治 进展学习班 目 录 重视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治思路 突发中毒事件检伤分类 突发中毒事件风险沟通 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简介 血液净化在急性中毒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急性中毒发病机制与研究现状 急性百草枯中毒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进展 急性中毒治疗中的几点体会 中毒的诊治思路 有无毒物存在? 确定是否中毒? 中毒程度如何? 有无特效解毒药? 如何使用解毒药? 早期全程器官支持治疗。 血液透析在急性中毒治疗 过程中的应用 急性中毒的救治 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排除已吸收进入血液的毒物 加强利尿 血液净化 特效解毒治疗 对症支持疗法 血液净化原理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的指征 影响药物/毒物血液净化清除的因素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 特殊药物/毒物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 急性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 必需达到目的 在毒物动力学上有效,即能显著增加毒物的排出 在临床上有效,即能缩短中毒的病程和/或减轻病情 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效价比和较小的风险 急性中毒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 用血液净化 能轻易通过透析膜(如:乙醇)或能较容易地被灌流器吸附(如:巴比妥类) 主要分布于血浆或能迅速通过细胞膜到达血浆(如:乙醇) 毒理效应直接与其血药浓度相关(如:锂) 透析或血液灌流能够清除体内药物/毒物比例大于30%(如:乙醇、普鲁卡因胺) 均能选择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进行治疗 指征建议 经过内科综合治疗后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者 病情严重者如:脑干功能受抑制、昏迷、心力衰竭、呼吸 衰竭、低血压、低体温 合并原有毒物/药物代谢/清除途径受损的患者如:原有肾衰竭、原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 已知患者中毒量可导致死亡或致残并且血液净化能够清除该药物者 指征建议 对于有明确指征的药物/毒物,临床症状是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引起器质性损害的药物/毒物,则必须考虑中毒初期的血药浓度,如:甲醇和乙二醇中毒初期,血浆浓度决定了患者的预后 与中毒后的并发症有关而与中毒本身不相关的临床症状不应成为决定进行血液净化疗法的因素,如心跳骤停后昏迷、吸入性肺炎 相反中毒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则可以通过血液净化较好地治疗 意义不大 作用迅速的毒物(如:氰化物) 毒物代谢清除率超过血液净化清除率时。自然机体清除率在100ml/min以上,不用 药物/毒物造成损害是不可逆时 未造成严重毒性的药物/毒物 有特效解毒剂的药物/毒物 影响药物/毒物血液净化清除 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 之一---血液透析 有绝对适应症的包括: 甲醇 乙二醇 锂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 之一---血液透析 相对适应征的、可能有效的: 乙酰水杨酸 其他酒精和醇类 2-4双氯苯氧酸 普鲁卡因胺 溴化盐 硼酸和硼酸盐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之 二---血液灌流 适用于清除中分子的物质(分子量500-5000D) 有血液灌流适应症的毒物: 苯巴比妥 毒鼠强 氨茶碱 氨甲酸盐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之 三---血液滤过 主要通过对流的方式清除溶质 筛选系数是衡量药物能否被清除的重要指标 与血液透析相比它能清除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危重患者更容易耐受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 之四---腹膜透析 膜透析不是中毒治疗中常用的血液净化 方式。腹膜透析适用于清除小分子、水溶性 的、表观分布容积小、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中毒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之 五--连续血液滤过 尤其适用于药物中毒并且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可以持续清除药物 适用于在组织、细胞分布,并且通过细胞膜速度缓慢的药物中毒例如:锂 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方式的选择之 六--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适用于清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同时又不易被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清除的药物 极少用于慢性中毒的治疗 血浆置换也用于溶血和甲基血红蛋白血症继发性的各种中毒 急性有机磷中毒 救治进展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 福建省急救中心 几十年来有机磷毒剂无论在品种上和产量上均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合成数千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农业上的约有上百种,有些甚至是禁用的农药。 理化性质 一般挥发性大,淡黄色-暗棕色、蒜臭味、油状液体或结晶状,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及动植物油 常用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 对氧、热、光稳定。 对酸稳定,除敌百虫外遇碱迅速被水解破坏 按大鼠急性经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