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骨病学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骨外教研室 赵 彬 第一节 中医骨病学 发展概况 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定义。 熟悉历代中医骨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著述和创造发明。 了解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痹—闭阻不通也。痹证是指以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 “金元四大家” 对骨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位大家分别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对痹证、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刘河间认为“热甚客于肾部,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 张子和对风、痿、痹、厥四病从病因病机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 李东垣认为痿证的发病大多因于脾胃虚弱。 朱丹溪指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 化脓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痈疽”范畴。中医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称为“附骨疽”。 中医所称的“骨痨”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关节结核,又名“流痰”。 三、骨肿瘤 肿瘤古称肿疡,始载于《周礼》一书。 《五十二病方》记有治瘤赘的方药。 《内经》记载了筋瘤、骨瘤的病名。 葛洪首次记载了肉瘤。 《诸病源候论》描述了类似骨病继发肿瘤的恶疮、恶肉的临床表现。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把肿瘤分类诊断。 杨清叟提出了“肾实则骨有生气”的精辟之见。 薛己描述了筋瘤、血瘤、肉瘤等六种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 “正宗派”和“全生派”对于骨肿瘤的认识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赵濂良在《医门补要·医案》里记载了多发性骨软骨瘤。 复习思考题 1.首次记载骨肉瘤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葛洪 D.孙思邈 E.蔺道人 2.提出“肾实则骨有生气”这一精辟见解的医家是( )。 A.陈实功 B.王维德C.高秉均D.杨清叟 E.薛己 3. 简述“金元四大家”对于痹证、痿证的认识。 * * 中医骨病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 对于伤筋及骨缝损伤引起的颈椎病、腰腿痛以及关节炎症已有论述。 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也为中医骨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阐述了损伤的病因病机是外伤瘀血不散,或者劳伤气血筋骨,外感六淫之邪导致病痛。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论述了痹痿、腰痛与痈疽的诊治方法。 记载的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等伤科方剂沿用至今。 东晋葛洪编著的一部古代急诊全书,又名《肘后救卒方》。 根据《内经》“腰为肾之府”的论断,创拟“独活寄生汤”。 唐代蔺道人著。 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用汤药熏洗。 唐代孙思邈著。 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应用按摩导引法治疗各种筋骨痹痿病症。 唐代王焘著。 一部重要的方剂学参考文献。 收集了自汉代张仲景以后治疗痹证的方剂。 收载四物汤加附子治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等症。 晋代陈延之著。 将“附骨疽”分为急、缓两种。 描写了类似髋关节结核和脊柱结核症状、体征的阴疽和筋疽。 东晋刘涓子编著《鬼遗方》,经南齐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 采用内服外治方法治疗骨疽。 对骨疽并发症(类似现代所称的败血症)已有所认识。 元代杨清叟著。 主张用刀切开清除死骨治骨疽。 力主用补肾药治疗骨疽。 *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