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辽朝社会与文化的若干变化解析.docVIP

澶渊之盟后辽朝社会与文化的若干变化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朝社会大致经历三次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次变化始于会同元年(938年)燕云十六州的并入,经济、社会构成的变化促使契丹族加快了封建化步伐,辽朝建立了中央集权、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第二次变化始于澶渊之盟(1004-1005年),辽朝结束了与中原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辽境农耕地区和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并加大了经略西北、西南、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力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第三次变化始于大康年间(1075-1084年),耶律乙辛诬害道宗皇后和太子,擅权恣肆。自此,辽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政治腐败,经济衰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本文试就澶渊之盟后辽朝社会构成与社会文化的若干变化略陈管见。限于学识及史料的匮乏,所论难免是肤浅甚至错误的,恳请同仁指正。 ? (一)阶级关系和社会构成的变化 ? 建国前契丹族尚未完全进入阶级社会。随着大量各族战俘的迁入,特别是征服渤海国和获得幽云汉地后,契丹族很快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但辽朝社会始终存在大量的贱民奴隶。官奴主要是宫户奴隶,私奴称驱口[1]。从辽初至圣宗时期,屡见将生口、俘户、宫户、叛户分赐贵族、群臣、将校的记载。奴隶的来源包括战俘、债务奴、犯罪籍没、依仗权势抑良为奴等,而以建国后开疆拓土所得的战俘奴隶最多。 出于发展封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征调兵徭的需要,圣宗初期即见抑制奴隶制因素的记载。《辽史》卷一一统和四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四月壬戌载:辽军“围固安城,统军使颇德先登,城遂破,大纵俘获。居民先被俘者,命以官物赎之”。这是说城破以前被辽军将士俘获的居民,用官物赎还为民。统和七年二月,“诏南征所俘有亲属分隶诸帐者,给官钱赎之,使相从。”[2]用官钱向诸族帐赎奴,可能变私奴为官奴,更有可能是释奴为良,让他们承担国家的赋役。实际上,自辽初起,并非将战俘一律变为奴隶。在那些用战俘建置的州县,战俘就不是奴隶。统和十三年四月,“诏诸道民户(穆宗)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3]部曲是地主贵族的依附民,或即处于奴隶地位。被胁从为部曲,是豪强兼并的结果。 澶渊之盟切断了辽朝掳掠人口的主要来源,是对奴隶制因素的极大抑制。战后,不少被掠的汉人得以归乡。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二月,诏“没蕃汉口归业者,均给资粮”。[4]次年又“诏河北诸州民陷契丹而归者,旧住庄产,勿限编敕年岁,并给之”。[5]据河东安抚司大中祥符七年(1014)的报告,“北界自景德二年后,汉口被掠自归者千六百二十五人。”[6]澶渊之盟后,在对外战争中仍见将俘虏抑为奴隶的情况,如统和二十八年征伐高丽后,次年二月,将“所俘高丽人分置诸陵庙,余赐内戚、大臣”。[7]但对国内抑良为贱的现象则继续予以制止。开泰元年(1012)十二月,诏令“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起来年正月,日计佣钱十文,价折佣尽,遣还其家。”[8]这实际是用雇佣劳动取消债务奴隶。开泰八年,南京一带发生灾荒,同知南京留守杨佶就采取这种计佣赎身的办法,解放了不少卖身为奴的人[9]。 在封建观念的影响下,有的人主动放奴。宋朝名臣田况之父景德中由辽境南归,“始,契丹寇澶州,略得数百人,以属况父延昭。延昭哀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10]有的官奴婢被赎出去,组成新的家庭。如涿州新城县人李家兴“以钱二十千赎得南界掠来妇人阿杜为妻”。[11]法律的调整也减少了罪奴的数量。如,辽朝一向“蕃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圣宗母承天太后始“一以汉法论”,即一律依据律令裁决。[12]太平七年(1027),“诏诸帐院庶孽,并从其母论贵贱。”[13]次年,“诏庶孽虽已为良,不得预世选”,又“诏两国舅及南北王府乃国之贵族,贱庶不得任本部官”。[14]庶孽即妾之子。以上规定显然是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但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婢生子转良现象的普遍存在。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年)“禁契丹以奴婢鬻与汉人”。[15]契丹人既不能与汉人进行奴隶贸易,当他们需要钱时,就可能听驱口赎身。 辽圣宗时,部分奴隶被编置成国家直属的部落,成为国家编户。如稍瓦部、曷术部部民,本是“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国家取之置石烈,分别从事狩猎和冶铁业。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16]从奴隶到编户平民,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使国家获得封建赋役的承担者。 原来隶于诸宫卫的各族宫分人,圣宗时也有不少从宫卫中划出来,编为直属国家的部落或州县。圣宗三十四部中,撒里葛部、窈爪部、耨盌爪部、讹仆括部、奥衍女真部等十九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脱离宫卫后,诸部分隶南、北宰相府,镇戍边疆[17]。上京定霸县、保和县、宣化县都是圣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18]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所置州县还有仪坤州来远县[19]、显州属辽西州长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