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卫生日——2014年4月7日 2014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病媒传播的疾病 什么是病媒?什么是病媒传播的疾病? 病媒是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向其他人或动物传播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生物。病媒传播的疾病系指这些病原体和寄生虫在人群中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在热带地区以及难以获得安全饮水和环卫设施的地方最为常见。 2014年世界卫生日将重点关注向人类或动物传播大量寄生虫和病原体的一些最常见病媒(蚊子、白蛉、臭虫、蜱和蜗牛等)。例如,蚊子不仅传播疟疾和登革热,还传播淋巴丝虫病、基孔肯雅热、日本脑炎和黄热病。 水源性虫媒传染病首要原因(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的原因 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该怎么做 乙脑的病原 病原体: 乙脑病毒 黄病毒科 传染源: 家畜(猪)、禽、鸟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伊蚊 按蚊 传播途径: 动物宿主 蚊子叮咬 易感者(人或动物) 乙脑的流行病学 流行季节:夏季----7-9月 流行地区: 东南亚、我国中部、南部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为主,高度散发 80%患者为10岁儿童(2-6岁) 免 疫 力:有持久免疫力 乙脑的流行区域 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高热: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 意识障碍: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手、足、面部或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治 疗 治疗: 无特效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镇静止痉 减轻脑水肿、呼吸兴奋剂 康复治疗 预后: 轻症者: 自限性,无后遗症 重症者: 多遗留瘫痪、癫痫、痴呆 2-3d死亡 预 防 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 猪注射乙脑疫苗 治疗、妥善处理病猪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越冬蚊和早春蚊) 使用杀虫剂 清除孑孓的孳生场所,避免房屋内外积水 使用蚊帐、防蚊水、长衣裤 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乙脑疫苗(保护率60-95%) 甲流远去,蜱虫未灭,又添新忧! “东莞疫情”概况 首发病例发生在2010年9月1日,疫情的高峰期在9月下旬,10月3日发病率开始下降。 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万江新村,其中主要集中在江村一、二组,病例数达到村组人数的68.38%。 9月上旬主要在江村居民小组出现零星病例, 9月中旬向西扩散村头居民小组, 9月下旬进一步向西扩散, 22日进入另外一个居民小组下滘居民小组。 9月底,邻近新村的水蛇涌社区出现零星病例。 截至10月6日16时,累计发现病例220例(确诊病例42例、疑似病例178例),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危重及死亡病例。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基孔肯雅病毒 (chikungunya virus, CHIKV)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发热 皮疹 关节疼痛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 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传染源 1.急性期患者: 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 有较强的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 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 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实验室内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人对CHIKV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2005-2007年本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 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但新老疫区有差异。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 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 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季节分布 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高发区一般呈循环性出现,经常间歇3~4年或更长时间后又反复发生疫情。 输入性 伊蚊存在,伊蚊密度,CHIKV传入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急性期 发热: 突起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 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大,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皮疹: 80%的患者在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