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
2012年11月23日 14:00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6期 作者:张海波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社会管理应该“刚柔并济”,柔性社会管理是对以法律为基础的刚性社会管理的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综合的政策框架,柔性社会管理主要包括三大特征:起点上的需求导向、过程中的非强制性服务、结果上的需求满足。推行柔性社会管理需要政府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开展需求调查、推动公众参与、建立协商机制、改革基层组织、优化考核方式,更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满足群众的差异性需求。 【关键词】柔性管理 社会管理 社会改革 柔性社会管理是近年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创新实践。本文试图从学理上厘清柔性社会管理的思想内涵与政策价值,分析柔性社会管理作为综合政策框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与刚性社会管理的比较界定柔性社会管理的边界。 一、柔性社会管理的提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语境下的“柔性管理”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主要指以柔性的行政指导、行政鼓励来代替强制性行政执法的做法。2010年以来,“柔性化工作法”、“柔性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柔性化”等提法开始频现于媒体,显示柔性社会管理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政策实践。 在地方政府的实践中,柔性社会管理包括了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通过开展行政指导减少行政执法纠纷,推动政府由管理走向服务;二是通过购买专业的社工服务来及时化解和疏导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矛盾积累、激化;三是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扁平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权益。无论是哪一种实践,柔性社会管理的潜台词都是现行的社会管理过于刚性,可能诱发、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不符合当前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 仅从字面上看,“刚性”一词,有僵化、单一、关系紧张、容易断裂的含义;就实质而言,刚性社会管理是一种简单、固化的方式,容易导致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关系紧张。刚性社会管理在当前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过于强调秩序和规则的“整齐划一”,忽视了部分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理需求。例如,近年来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禁止电动车、取消报摊、取消民工子弟小学等政策,这些措施虽然降低了管理的难度,也满足了一部分群体的需求,但“一禁了之”的管理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另一部分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二是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社会服务缺乏差异性。在一些社会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深圳,虽然政府购买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非竞争性购买,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或者干脆是政府行政的延伸,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直接指派给他的一项任务。[1]有能力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比例非常低,即使在社会组织发展相对较快的广东,这一比例也仅为15%。[2]三是社会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在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容易诱发社会矛盾。 当前刚性的社会管理从短期来看,可能导致社会管理僵化,形成与群众需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反差,影响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降低政府公信力;从长期看,则会限制社会的活力,加剧社会疏离,削弱社会认同,阻碍社会整合,影响社会团结。 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并推行柔性社会管理,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柔性社会管理的思想内涵 柔性社会管理有三大思想渊源:一是国家治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二是行政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思想;三是企业管理中的弹性管理思想。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是我国千百年来“民本”思想的精炼表述。在西方,从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卢梭的“天赋人权”,反对神权、张扬人性、自我实现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以人为本”思想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进一步超越,有别于“驭民”之术和对“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宣扬。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便是中央突出强调的思想和要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人为本在政策实践中的直接体现就是社会管理要从群众的权益和需求出发,尊重群众权益,服务群众需求,因而社会管理在本质上就是以发现、传递和满足群众需求为过程的社会服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分化,进入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