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州大学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
综合设计性实验
报告册
实验项目 自适应1bitΔM编码解码电路
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姓名 Jason.P
同组人
学号
实验地点 广州大学
实验进行时间 2015 年10月 26 日至12月 13 日
指导老师
《综合设计性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项目: 自适应1bit ΔM编码解码电路
一 引言:增量调制简称ΔM或增量脉码调制方式(DM),它是继PCM后出现的又一种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方法。1946年由法国工程师De Loraine提出,目的在于简化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方法。主要在军事通信和卫星通信中广泛使用,有时也作为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A/D转换器使用。
二 实验目的:
输入一个幅值不超过10V的被转换信号,经过ΔM编码与解码电路后,输出被还原信号。
三 实验原理:
增量调制(DM)原理:
增量调制:当DPCM系统中量化器的量化电平数取为2,且预测器仍是一个延迟时间为T 的延迟线时,此DPCM系统就称作增量调制系统。增量调制编码基本原理是只用一位编码,这一位码不是表示信号抽样值的大小,而是表示抽样幅度的增量特性,即采用一位二进制数码“1”或“0”来表示信号在抽样时刻的值相对于前一个抽样时刻的值是增大还是减小,增大则输出“1”码,减小则输出“0”码。输出的“1”、“0”只是表示信号相对于前一个时刻的增减,不表示信号的绝对值。实际上增量调制是将模拟信号变换成仅有一位二进制码组成的数值信号序列。
它是一种把信号上一采样的样值作为预测值的单纯预测编码方式。增量调制是预测编码中最简单的一种。它将信号瞬时值与前一个抽样时刻的量化值之差进行量化,而且只对这个差值的符号进行编码,而不对差值的大小编码。因此量化只限于正和负两个电平,只用1bit传输一个样值。如果差值是正的,就发“1”码,若差值为负就发“0”码。因此数码“1”和“0”只是表示信号相对于前一时刻的增减,不代表信号的绝对值。
同样,在接收端,每收到一个“1”码,译码器的输出相对于前一个时刻的值上升一个量阶,每收到一个“0”码就下降一个量阶。当收到连“1”码时,表示信号连续增长,当收到连“0”码时,表示信号连续下降。译码器的输出再经过低通滤波器滤去高频量化噪声,从而恢复原信号,只要抽样频率足够高,量化阶距大小适当,收端恢复的信号与原信号就非常接近,量化噪声可以很小。
一个简单的ΔM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它由相减器、判决器、本地译码器、积分器、抽样脉冲产生器及低通滤波器组成。本地译码器实际为一脉冲发生器和积分器,它与接收端的译码器完全相同。
其工作过程如下:消息信号m(t)与来自积分器的信号m’(t)相减后得到量化误差信号e(t).如果在抽样时刻e(t)0,判决器(比较器)输出则为“1”;反之若e(t)0时则为“0”。判决器输出一方面作为编码信号经信道送往接收端,另一方面又送往编码器内部的脉冲发生器:“1”产生一个正脉冲,“0”产生一个负脉冲,积分后得到m’(t)。由于m’(t)与接收端译码器中积分输出信号是一致的,因此m’(t)常称为本地译码信号。接收端译码器与发送端编码器中本地译码部分完全相同,只是积分器输出再经过一个低通滤波器,以滤除高频分量。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ΔM信号是按台阶(来量化的,因而同样存在量化噪声问题。ΔM系统中的量化噪声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过载量化噪声,另一种称为一般量化噪声,如图3-3所示。过载量化噪声发生在模拟信号斜率陡变时,由于阶梯电压波形跟不上信号的变化,形成了很大失真的阶梯电压波形,这样的失真称为过载现象,也成为了过载噪声;如果无过载噪声发生,则模拟信号与阶梯波形之间的误差就是一般的量化噪声。
四 实验内容:
看懂自适应1bitΔM编码解码电路原理图;
熟悉原理图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及其;
画出;4)对比观察输入与还原信号之间的差异;5)购买元器件,用热转印法制作好;)原理图及7)测试电路:输入一个幅值不超过10V的被转换信号,经过ΔM编码与解码电路后,观察被还原的输出得不到理想波形,则测试点因。
五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技术基础M]. 阎石:高等教育出版社,3.
文档评论(0)